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教学计划 > 【精华】教学计划范文汇总5篇

【精华】教学计划范文汇总5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1.99W 次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计划5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教学计划范文汇总5篇

教学计划 篇1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四)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基本理念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

第三学段(7至8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经典古诗文60篇(首或段),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唐太宗、魏征、唐明皇、包拯、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政治方面的杰出历史人物;屈原张衡、王羲之、吴道子、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李时珍、康有为等文化艺术、科学名人,长城、泰山、黄帝陵等名胜古迹,诗、词、曲、小说等主要文学体裁。

5.能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某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能谈出自己对该历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写出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6.能根据学习内容写读书笔记,能根据实地考察所得写出考察简报,能根据有关资料编辑班级或校内报刊等。

7.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8.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9.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摄影展等活动。

10.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 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3)班54人,入学考试成绩90分以上0人,80分以上3人,70分14人,60分9人,50分9人,50分以下18人。学生的书写习惯大多数比较差,写作能力几乎没有。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15个单元,三个预备单元,12个正式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主要功能项目和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每个单元又分SECTIONA和SECTIONB两个部分;A部分为基本语言内容,B部分为知识的拓展创新。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方法与策略

1.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单词和基本语言点。采用一天一听写的'方式,巩固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并利用手头所有的资料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2.培养学生背诵的好习惯。即对当天所学过的句型,对话和小课文进行背诵。

3.每大周一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培养最基本的写作意识

4.听力训练不容忽视,每天坚持布置一定的听力任务。

5.精心备课,坚持集体备课,主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课时安排

预备周---入学考试,试卷讲评

第二周---Starter Unit1---- Unit3

第三周 -------- Unit1-----Unit3

第四周-------- Unit4---- Unit5

第五周------- Unit6----- Unit7

第六周------- 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

第七周-------- Unit8------ Unit9

第八周-------- Unit10----- Unit11

第九周-------- Unit12

第十周―――期末总复习及单元过关检测

第十一周――― 期末考试

教学计划 篇3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模板

同桌互相说说口算过程,然后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填上答案。

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准备答题纸。

激趣

导入

(导)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个性化修改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自主

学习

(学)判断算法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

学生独立完成,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和第5题。课本第67页第6题。

合作

探究

(议)巡查巡视课本第67页第8题。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

评价

释疑

(示)选取典型作业进行点评上交作业

总结

提升

(升)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参见学生课本相应作业练习

教学后记

榆中县来紫堡学区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一年级 科 目:数学(下册) 教 研 组 长 签 名:

周 次授 课 日 期主备人韦鸿军共享人

教 学

内 容课 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二)

课 时第五课时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以及进位的进位的道理。

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准备答题纸。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模板

同桌互相说说口算过程,然后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填上答案。

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准备答题纸。

激趣

导入

(导)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个性化修改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自主

学习

(学)判断算法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

学生独立完成,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和第5题。课本第67页第6题。

合作

探究

(议)巡查巡视课本第67页第8题。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

评价

释疑

(示)选取典型作业进行点评上交作业

总结

提升

(升)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参见学生课本相应作业练习

教学后记

榆中县来紫堡学区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一年级 科 目:数学(下册) 教 研 组 长 签 名:

周 次授 课 日 期主备人韦鸿军共享人

教 学

内 容课 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二)

课 时第五课时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以及进位的进位的道理。

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准备答题纸。

教学计划 篇4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

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两个是生活情境,是不同类量的比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是同类量的比较。这样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2.联系数学史料,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体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比:

1、情境一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看是谁?——幻灯

生:海宝。

师:这里还有三张图片,你们看看哪张与A图最像?(学生选择)

师:B和C为什么不像?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幻灯

师:看来与A图像不像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幻灯

生观察并回答。师板书:6÷4=1.5、12÷8=1.5,所以它们很像。

师:图A的长是宽的几倍?

生:A图表示长是宽的1.5倍。

师:12÷8=1.5表示什么意思?

生:D图表示长是宽的1.5倍。

师:B,D 两幅图为什么不像呢?我们来看一看,它们的长又是宽的几倍?

师:刚才我们解决像与不像的问题,用的是除法。

2、情境二

师:凭大家的生活经验和平日观察,从我们学校到小白楼,是骑车快还是跑步快?生答。

师追问:真的是骑车快吗?我们来比一比。——幻灯

请学生读条件和问题。

师:怎么求速度?生答:路程÷时间=速度

指名列式求速度,板书:40÷2=20(千米/时)45÷3=15(千米/时)

提问:你们说谁快?

再问:40÷2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马拉松运动员1小时跑20千米。

师:马拉松运动员很厉害,比骑车都快。

师:刚才我们比较谁的速度快又用的是什么方法?生:除法。

二、揭示课题,探究比的意义。

1、 揭示课题

师小结:看来,除法(板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手指着除法式子)除法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示,谁知道?生答。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说。板书:比。今天我们来认识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2 、探究比的意义

6÷4如果用比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请知道的学生来前面写。

教师再进行示范写,边写边强调比号写两个小圆点,在两个数的中间。

它读作:六比四。

师:这四组比都是谁与谁的比?这个比表示的`含义与除法是一样的。

师:谁能把40÷2也用比的形式来写。

提问:45∶3是谁与谁的比?生...它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路程除以时间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

师小结:看来比表示的含义就是除法算式的含义,比与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做比呢?生...

师揭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3、 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比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两个小圆点叫什么?以6∶4=1.5为例: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是前项,后面的数是后项,比的结果叫比值。

问:你知道比号是怎么来的吗?——幻灯 介绍比号的来历。(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比号。)

师:现在同学们对比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的比。

1、甘蔗汁与水的体积比是1∶2

师:先读一读,你怎样理解这个比?通过以上的数据让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倍数,分率,份数关系,一个小小的比让我们产生这么多的联想,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这一组比。

2、师:树高与影长的比是5.7∶3 。随机提问

3、 我们还可以借助比的关系在不同的事物中求出新的量来,就从生活中最熟悉的购物开始吧。哪个摊位上的苹果便宜?

4、 找身边的比

师: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比,其实我们身边也充满了比,例如:我们班人数和老师人数比是25∶1。大家想想,用智慧的眼睛观察身边,能不能找到更多的比。学生汇报。

5、师:其实,身体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

课件出示:学生自己读一读。

(1)、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4。

(2)、成年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7。

问:读完这两条你有什么想法?

3)、两手平伸的长度和自己身高的比约是1:1。请学生比划自己的身高。

4)、人的心脏与拳头的比约是1:1。

教师观察,有的同学伸出小拳头,老师问:你这是干什么呀?生…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成年男子的肩宽与头长的比约是2:1

6、与体育比赛中的比比较。——幻灯

我们今天学习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比的形式,是记分的方法,是比较大小的,表示的是谁多谁少,是一种相差关系。

7、知识延伸:——幻灯 师:同学们,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宽与长的比是9∶16,液晶电视屏幕宽与长的比也是9∶16,为什么都选9∶16呢?它是一个不简单的比,是一个黄金比。宽与长的比值接近0.618的长方形是最美最舒服的。我们一起欣赏几幅黄金比的图片吧

三、总结与延伸: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比,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下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比,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

布置作业:完成书51页练一练。

寻找适生活中的比,记录下来,再说说它的含义。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6÷4=1.5 12∶6=2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8÷4=2 8∶4=2 12 ∶ 6 = 2 读作:十二比六

6÷3=2 前 比 后 比

4÷8=1/2 项 号 项 值

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册是根据实际课程内容所编写的一份教材,教材主要分为四个单元,单元之间层层递进,紧密衔扣。在第一单元中,学生首先认识陶泥,了解他的传承历史。然后通过学习泥板贴画,进行平面的创作,让他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技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在第二单元中,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将手中的泥片成型,使它带有立体的美感,再逐渐深入,通过第三单元的人物、鳄鱼、龙的学习与塑造,让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感知能力、协调能力得以完善。最后,在第四单元中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让学生在学生学习并制作的时候,进行思维的拓展,利用各种创意作品引导学生有新思路、新想法、新技法创作,再将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完整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悠久的陶艺文化和千年流传的陶艺历史、工艺,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利用“泥巴”再现生活的热情。

2、掌握陶艺造型的技能和技巧,并熟练使用陶艺技法制作。

3、培养学生能够运用陶艺材质设计制作陶艺作品,并美化我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感受生活

4、透过活动,体会计划分工,发挥团队精神,提高制作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任务:

陶艺带有浓郁的自我娱乐的特点,陶艺教育使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天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并提高审美能力,为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拓展创造性思维,开辟了无限空间。通过陶艺的制作,认识劳动而自然,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变革社会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四、学情分析

五学生对对陶艺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对技法的掌握,可以制作一些较为复杂的立体造型。在最后一个单元进行创意组合,相信他们也能掌握的很好。既有动脑的设计构思、创意;也有动手把创意构思用双手来创作出来的过程,在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