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2.2W 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先课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探索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这些性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方法是探究数学知识的常用方法。同时“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是又是接下来学习等边三角形知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知识,更是今后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线垂直的重要依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能运用它们解决等腰三角形的边、角计算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观察、同组间学生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探究和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期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感知,有一定的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其运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紧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培养。

三、教法与手段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教学法,利用分组活动,组间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对“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的探究的层层深入。另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抽象结论,应以观察、实验为前提,几何教学应该把实验方法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结合这一理念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采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感知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培养观察力,感受身边处处有数学。)

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③设问: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索、得出猜想: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用剪刀在长方形纸片上剪下等腰三角形,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

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比一比”看谁思考的结论最多。

(设计意图: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填写导学案。通过组内合作与交流,集

思广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发现。)

②得出猜想: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即组间交流补充,引导归纳提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做准备。)

(三)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结论(2)∠B=∠C你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

(1)语言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怎样论证这个一命题的正确性呢?

①为证∠B=∠C,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以∠B、∠C为元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②探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

设计说明:以上过程分小组讨论,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不同(作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利用展台展示各小组不同的证明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结论(3)(4)(5)你也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

(1)结合性质一的证明鼓励学生证明总结的命题

(2)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三线合一”的几何表达: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①(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

②(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③(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

2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各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各小组竞争的方式,参照性质1的探索完成本性质的探索与证明。通过本性质的探索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实例剖析、巩固新知:

1、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2、例2: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B=30

(1)求∠ADC的度数(2)求∠BAD的度数

此题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综合运用,以及怎么书写解答题,强调“三线合一”的表达过程。

解:(1)∵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已知)

∴AD⊥BC,∠BAD=∠CAD(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ADC=∠ADB=90°(垂直的定义)

(2)∵∠BAD+∠B+∠ADB=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BAD=180°-∠B-∠ADB

=180°-30°-90°=60°

(设计意图:设计例题1巩固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例题2主要是体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这两个例题作为课本上的例题是基础新知的巩固,要求能正确的写出解题过程。)(五)、课堂练习、总结所得:

1、先完成课后81页练习1、2、3、4题

(设计意图:作为课本上的练习题的完成达到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

2、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让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图,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屋顶的截面图,已经知道它的两边AB和AC是相等的.建筑工人师傅对这个建筑物做出了两个判断:

①工人师傅在测量了∠B为37°以后,并没有测量∠C,就说∠C的度数也是37°。②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

请同学们想想,工人师傅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从数学回到实际生活,自然地渗透数学作用于实际问题的思想。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归纳,巩固所学知识。A(六)作业布置、深化提高:

1、课本P84:习题13.31、2、3;(必做题)

2、(思维发散)选做题

已知:如图△ABC中,AB=AC,CE⊥AEE1于E,CE=BCB2

求证:∠ACE=∠BC

六、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赵普》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人物风采”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编选了《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现华夏文化魅力》、《赵普》等五篇描写人物风采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写平凡的小人物,有的写光彩夺目的明星,而本课主要写的是“以天下人为己任”的古代人物赵普的形象。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能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七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本课选自《宋史》,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这两件事。课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简洁,没有冗笔,是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本文深刻的思想性也是进行思维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维角度,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流畅的朗读课文。

2、能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流畅地翻译全文。

3、能发挥合理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流畅的朗读课文。

确立依据:课文篇幅短小,句式紧凑,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兴趣浓,多次诵读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能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知识。

确立依据:文言知识的掌握向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第一课时作为难点来逐步使学生掌握。

二、说教法

教学思路:

根据现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农村缺乏文化氛围、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量少以及本文的特点,我将通过明确目标、读准课文、读懂课文、读活课文四个模块,导入、介绍赵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疏通词意、疏通句意、疏通文意、复述故事、课后学习九个板块来完成。引导学生在朗读、练习中掌握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大意。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贯穿到课堂始终,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以达到教学目的。

2、讨论法:对课文字词句的朗读理解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讨论,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避免了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弊端,培养了自学能力。

3、练习法:本课各个都有练习题的设置,从听说读写各种内容到个体与集体不同形式均有,现了学生练习的高参与率。

4、讲授法:文言文的学习还有困难,因此对重点的讲析还是必不可少的。

三、说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没有精讲全文字词,实行重点突破学生自学,并利用媒体课件展示学习过程。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课文音义把握理解均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指正,培养了自学能力。

3、圈点批注法:学生在学习中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收获,便于知识的深

究和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由“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导入,接着出示学习目标。简洁明了,直接引出人物,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读准课文

1.介绍赵普:出示图片文字介绍人物,形成印象,培养兴趣。

2.读准字音:画出课文中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自己查阅工具

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然后放声朗读全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交流不会读、读不准的字。

(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之后组织交流重点字音并订正,保证学习效果。

3、读出节奏:在听读标注,交流练读多种形式中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通过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读懂课文

1、疏通词意:出示练习题,试做并交流指正,掌握重点词义。

2、疏通句意:出示练习题,试做并交流指正,理解文言特殊

句式特点和含义。

3、疏通文意:引导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把全文翻译一遍。翻译后

同桌交流修改。最后多媒体出示译文订正。

这部分教学完全体现了学生为主,自主学习的内涵。使学生参

与到了知识形成过程当中去,知识掌握较牢固。

(四)读活课文

1、复述故事:先要求简要复述故事讲给同桌听,再要求展开自己合理的想像,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想像,来生动地复述课文故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训练有梯度,收效教好。

2、课后学习

①、合理想像,列出生动复述赵普故事的复述提纲。

②、熟读课文,要求能熟练背诵。

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巩固,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准备。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2、没有偏废基础知识,基础的厚薄决定着楼层的高低,要想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基础不可偏废。本课的课前积累背诵评点、课中对演的评价、课后作业都体现了这个观点。

3、本课的教学,我改变了精讲全文字词的做法,实行重点突破,展示学习过程,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效果明显。

4、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文意,再由教师评点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既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索,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课稿 篇3

活动背景: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幼儿形成了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前不久,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别人。这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一种悲哀,即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的爱的同时忽略了最好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父母、学会如何去爱亲人、学会如何去爱周围的人、爱大家。结合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大班主题活动《七彩世界》,我们设计了这个大班综合活动《爱意浓浓》。在这节活动中我们是以母爱为支点,逐步延伸到爱亲人、爱周围的人、爱大家。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妈妈的辛苦,激发幼儿热爱妈妈、家人及周围人的情感。

2、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妈妈及周围人的关怀,懂得感恩。

3、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妈妈照顾孩子《妈妈多么辛苦》;

2、生日蛋糕;

3、小熊布娃娃

4、红卡纸片若干、剪刀若干,篓子若干,大画纸上画若干爱心、彩笔若干、爱心树若干棵;

5、电子琴一架。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染导入

1、教师和幼儿向客人教师问好。

2、教师自我介绍和幼儿依次做一些亲密的动作。"嗨,小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我叫郭老师,看到你们;我好开心呀!我从心底里爱上了你们。"教师摸摸幼儿头,拉拉手,亲亲额头,拥抱幼儿等。

3、师幼、幼儿之间相互拥抱,营造爱的氛围。"现在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

(二)温馨谈话,说说妈妈的爱

1、师:你们的可爱感染了我,是谁把可爱的你带到了这个世界?(妈妈)

2、运用肢体语言讲述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有一只小熊和妈妈也来到我们这里,让我们一起听听它们的故事"。

听完配手势问a:故事里的小熊爱妈妈这么多|-|,妈妈爱小熊那么多|---|,谁的爱多一些?

3、问:你们的妈妈平常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她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幼儿自由讲述:妈妈洗衣、买菜、做饭、做家务、买学习用品等多种多样的爱)。

(三)体会妈妈的爱

1、幼儿看课件,进一步感受妈妈的爱。(配乐《独光里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一直是爱我们的,让我们随着一个小宝宝去感受妈妈的爱吧![放课件①妈妈怀孕,照顾孩子(安抚宝宝;给宝宝喂奶、喂饭;教宝宝学走路、学说话;接送宝宝上学;教育宝宝;天热为宝宝打扇;天冷为宝宝织毛衣、加衣服;下雨为宝宝撑伞;天晴为宝宝遮阳;生病照顾宝宝;夜晚哄宝宝睡觉等)]。

2、师:孩子们,看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教师激发幼儿说出内心的动人的话:我很感动;妈妈很辛苦;我爱妈妈;妈妈很伟大;妈妈真好......)

3、小结:是的,孩子们,最疼、最爱、最牵挂我们的人永远是谁?(妈妈),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让我们一起来唱出心中对妈妈的那份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四)爱意浓浓,表达爱意

1、为妈妈过生日

①师:我们的妈妈这么辛苦,那么爱我们,我提议我们一起来给妈妈们过一个生日吧!

②配乐《祝你生日快乐》举行"给妈妈过生日"活动。(点蜡烛→唱生日歌→说祝福语→吹蜡烛分享蛋糕)

a、师:孩子们:你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知道)你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不知道),希望回去问妈妈,并且要记住,今天就借这个集体生日会来为妈妈祝福吧!(教师端出蛋糕,点上蜡烛)。

b、唱生日歌(配乐)

c、说祝福语。师:你想祝愿妈妈什么?(集体和个别:祝妈妈生日快乐;祝妈妈永远幸福;祝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妈妈永远美丽、快乐......)。

师:你想送妈妈什么礼物?为什么?(如:送妈妈一条围巾,妈妈脖子怕冷等)

师:多美好的祝福呀,希望小朋友要孝敬妈妈。妈妈爱你,让我们一起发自内心说"我爱妈妈",再说一句"我爱妈妈",再动情一些:"我爱妈妈"。

d、师:让我们一起为妈妈吹蜡烛吧!(幼儿分享蛋糕,吃完进行卫生教育)。

2、唱出爱意,跳出爱意

①师:此时此刻,老师好感动,你爱你的妈妈,还爱谁呢?(幼儿自由说)谁来告诉我,你为什么爱他?(幼儿大胆讲述)你们身边的人这么爱你们,为你们付出了许多,让我们用歌声舞蹈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意吧!

②配弹琴伴奏即兴唱跳《我爱大家》。

③配动作唱歌

1 1 5 5 | 6 6 5 - | 4 4 3 3 | 2 2 1- | 5 5 4 4 | 3 3 2- |

爸爸妈妈 我爱你, 亲人朋友 我爱你。 我爱我家 爱我家,

5 5 4 4 | 3 3 2- |1 1 5 5 | 6 6 5 - | 4 4 3 3 | 2 2 1- ||

我爱大家 爱大家。 爸爸妈妈 我爱你, 亲人朋友 我爱你。

(基本动作为亲一亲,抱一抱,划大家心)

3、为大家制作爱心礼物(配乐《感恩的心》)

①师:现在我们心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份爱意,把爱制成礼物送给大家吧!

②师:制作礼物需要工具呀!哦,土豆,神秘妙妙工具!小朋友弯下腰,看看妙妙工具在哪里?(椅子下)端出来吧!妙妙工具是些什么?(剪刀、红卡纸)小朋友端好篓子起立,向后转,我们可以用什么当桌子?(椅子)请小朋友动脑筋用妙妙工具制作成爱心卡,写好名字挂到后面的爱心树上去吧!

③教师和幼儿把爱心卡挂到爱心树上。

④师:(展示爱心纸)这儿还有好多爱心,孩子们,让我们把爱填的满满的,把爱送给客人老师。

⑤师:引导幼儿涂爱心卡,共同把爱心纸托过去送给客人老师。"把爱送给别人是快乐的!"

⑥送完礼物,师幼手拉手围着爱心树唱《感恩的心》。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找最大公因数》 。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分别找 12 和 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本节课,为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

三、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

本学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更为丰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经验,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激励性语言“你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及你来当老师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它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七、教学流程设计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学习新知。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通过比比谁最棒,先自己找出12和18的因数,他们的公因数是哪几个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然后出示集合图,让学生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总结出用列举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接着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快速反应让学生找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并让学生小组探究什么样的两个数为互质数。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让学生积极汇报自己掌握的方法很快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能把它们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提高了自已的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有的说学会了怎样找最大公因数,有的说我总结出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们能用自已的语言非常清晰的总结出自已的收获,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能力提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板块名山奇景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根据课文结构上的特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黄山松的特点。

2、积累文中好词佳句,学习本文构段方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恰当运用修辞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练习仿写。

过程和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描写黄山松特点的句子,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信息,了解文章文章的内容。通过观看黄山美景以及黄山松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启发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特色,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帮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特,美丽。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仔细用心感悟黄山松的特色,同时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描写方面观察细腻、用词准确精当。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1、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我以黄山美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之情,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黄山和黄山松。

2、浏览文章,再现内容

通过浏览课文,请同学说说黄山松都有哪三个特色?(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3、披文入情,载情入文

通过抓住“不可思议”这个词,先学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我主要通过出示一组松树生长在石上的图片,让学生欣赏黄山松长得如何,一步一步引出黄山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品味,从中感悟松树的顽强精神。

学完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后,再让学生找到在课文的哪个特色里还出现了“不可思议”这个词语?自然而然就引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强大的团结力。对于蒲团松和团结松的学习,通过学生去画描写它们具有团结力的句子来汇报完成。使学生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中体会黄山松的强大的团结力。

最后学习黄山松的第二个特色,它的枝条生长得十分奇特。我主要抓住“它奇特在哪”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主要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学习,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奇特。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么设计使得学生明确本文的重点。

5、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你们发现了结构上的写作特点了吗?

小结:这种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写作方法,可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应用。

6、布置作业积累语句。

从课文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抄写下来。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本文的掌握。

7、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