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关于说课稿集锦八篇

关于说课稿集锦八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2.76W 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数学中获取数学经验。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及作平行线的问题,而对课本中垂直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画长方形等知识留在后面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垂足;认识平行线。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

思维与发展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 学 重 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

教 学 难 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和两线垂直。

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设疑激情:在导课中让学生随意摆俩根小棒,将其位置情况收集,让学生分类。

引导探索: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平行两种,垂直属于相交中的特殊情况。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作一组平行线的方法。

应用提高: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体会平行线在生活中的作用。

交流评价: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学生随意摆两根小棒,并用直线表示小棒画出小棒的位置情况。(学生画的都是两条直线不同位置情况,突出教学目标:研究的是两条直线,

3、出示两根小棒:质疑: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吗?鼓励学生摆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情况,再问:这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内吗?

4、联系生活: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吗?

5、明确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引导探索

1、 认识垂直

(1) 分类:课件出示9组两条直线的情况,请根据直线的位置特点分类,并说说分类的'原因。引出垂直、平行。

(2)识记:怎样的两条相交的线叫互相垂直?什么是垂足?什么是垂线?

2、 认识平行

(1)引出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补充板书并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让学生说说1-4组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出谁是谁的平行线。

(2)(课件出示):说出各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线段?

(3)(课件出示):生活中你见过互相平行的线吗?找一找?

(4)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你见过互相平行的线吗?

(三)应用提高

1、作一组平行线。请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作一组平行线。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2、集体交流:

摆:利用两根小棒摆出一组平行线。

a.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摆。

b. 出示一张画有几组平行线的纸,让学生在纸上摆小棒。

c.利用这张纸上的平行线:你能找出几组平行线,你能有次序的找吗?

折:将纸对折形成平行线。

画:在有条纹的数学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

看:出示生活中的相关图例,并要求找出其平行与垂直。

(四)交流评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所上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是学习新大纲感悟新大纲的基础上设计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一、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满激,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比如在这堂课中,在最后学完课文,我问道:“对于这样一个思念祖国的华侨老人,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梅花魂》的教学后,我让学生欣赏《乡愁》,引领学生阅读现代和古代诗人所作的几首诗歌,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这一课讲述的是华侨老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回忆写梅花的诗,展示梅花图片,而后,我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的倒数第四段,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与喜爱,同时也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在品味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了。

3、把别人的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早上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今天来我们学校参加本次研讨活动。这次是我们区小学品德“推进课堂转型”专题研讨活动,要体现的是“以生为本,学为中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育理念。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负责向各位老师呈现一堂课,这堂课是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美好的家园》,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过有爱心、负责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前两课分别是《美丽的大自然》和《动物、植物和我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神奇,激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体验了生命的巧妙与神圣,培养了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美好的家园》是第三课,包括家在自然中、保护家园和心中的家园三部分,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家在自然中和保护家园两部分。

下面,我主要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首先,寻找“学为中心”课堂的呈现点。

第一,到底这堂课我要呈现给各位老师的是什么内容,涉及哪些方面。在第二个环节环保大讨论中,谈到破坏环境的不良现象,破坏环境的现象有很多,在这里,我主要预设了四种跟生活比较贴近的,学生容易想到的现象,也是比较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分别是:垃圾污染、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破坏绿化。其中我重点关注的是废水污染,这样就使内容既丰富又有侧重,在这里我还结合了近期比较热门的黄浦江死猪事件,通过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废水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以学生个性特点,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多形式的呈现学习成果。课前我下发了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自己去搜集材料,在调查表上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发现你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2、你们小组准备重点研究哪种污染。这样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四人小组讨论让他们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在讨论前明确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这样待会讨论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有目的性,讨论也会更加有效。讨论完以后让小组派代表来介绍他们搜集到的资料,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来。而老师在这里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上来说来表达,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确定“学为中心”课堂落脚点(预期目标)

第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破坏。在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图片的形式,用一组嘉兴南湖等地的风景图和两张班级学生个人的照片并配上音乐,这样的形式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用嘉兴本地的照片和学生自己的照片也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定格在美好的画面中。第一板块主要是用画面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与美丽,引发他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在第二个环节环保大讨论中,学生呈现的各种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老师呈现的破坏环境的图片和之前美好家园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思考,相信这样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应该能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家园造成的破坏。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想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变成什么样?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破坏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激发他们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第二,让学生在心中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之前这些大量的破坏环境的照片相信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更加激发了他们要保护环境的愿望。在环保加油站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你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并且用约定的形式让学生写下来,并上来贴,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不扔一张垃圾,不乱踩草坪、不随地吐痰等等,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最后,力展“学为中心”课堂新特点。

第一,是教的纬度。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当然必要时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是创设了一个大的情境:以羊村长和羊儿们要到嘉兴来寻找合适居住的.地方入住为载体,一步步展开教学,先是他们发现这里有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然后听了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汇报,有点担心了,犹豫着要不要留下来,后来听了同学们为他们规划的美好家园,看了同学的承诺最终决定留下来。这样的情境创设比较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入课堂。教师在这里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学习的主动权始终在学生手里。

第二,是学的纬度。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年龄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在这堂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课前由学生自主选择要研究的污染项目搜集材料,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在规划心目中美好的家园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心目中美好的家园,这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关于这堂课的思考,非常简单,可能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包括在整个试教以及磨课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困惑:比如,环保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低段可以上,高段也可以上,那么到底上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真正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还有在大量的资料中,如何取舍也是我比较困惑的。

在这里,我还想感谢一下我们品德教研组,特别是周老师和沈老师,她们一直陪着我走过来,感谢你们在试教过程中给予我的宝贵意见以及勇气和信心。是你们的点点滴滴的给予,让我在这个忽冷忽热的春天里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暖意。也要感谢凌老师在磨课过程中给我的宝贵的意见和指导。

最后,至于这堂课最终呈现的效果如何。待会请各位老师看了以后,能给我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在座各位应该都是我的前辈,在品德教学方面都有比较有经验,希望能给我待会的这堂课把把脉,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我一定会虚心接受。谢谢!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敬礼) 我是03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7-9年级 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人体与运动

针对本课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即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情 说学法 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才分析:本节课是体育理论课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枯燥。根据新课标要求我通过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

(2) 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使人体运动的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重难点的设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体是如何运动的.。难点是:让学生知道关节、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二学情与教法

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较差,并且又特别活泼好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在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其中交叉运用分组讨论法、引导提示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的同时,相互沟通交流,讨论探究。在结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意识。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入部分3分钟: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篮球运动员普遍拥有的高大雄健的体魄;模特和体操运动员的体形之后。向大家提出问题:你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形吗?毫无疑问,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美的身体形态。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我们的身体。(继续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人体与运动30分钟

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首先我向学生简单讲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其中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接下来我向学生展示大大的全身骨骼和全身肌肉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找到自己相应的骨骼和肌肉。接着继续引导设疑:我们看到骨与骨是一部分与一部分连接起来的,那么连接骨与骨之间部位的叫是什么?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关节及关节的类型,教师首先讲解关节类型及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那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又是微动关节呢?

接着是突破难点的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总结。

我在这里主要通过运用多媒体贯穿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得到巩固。通过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虽然学生一时回答的不准确,不过,学生不断的在“动”中学习,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在快乐中喜欢这门课。

六、课外作业:踢足球时 打篮球时、跑步时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原则一种进行分析。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分析简单的体育技能动作。

七、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动中学,学中动”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八、 板书设计:

1、运动系统的组成:

(1) 骨骼:

(2) 肌肉:

(3) 关节:

2、骨骼: 出示全身骨骼图片。

3、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4、关节:关节的类型:

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

*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说课稿 篇5

一、课引: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词语。

2、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你觉得不会读不会写的生字是哪些?读完后自由写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词下加点。不懂的词语打问号。

(生自由读书,5分钟后六七个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生字词。有以下这些生字词,老师重点给加点字正音。)

瑟缩发见苦心孤诣嫌恶憔悴肃杀?丫杈

师:“肃杀”是什么意思?

生1:很冷

师:联系课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气寒冷。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三、把握情感基调

3、师:刚才大家通过主动的努力,把自己不会地学会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年的鲁迅看到放风筝时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1:嫌恶

师:那是他小时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后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

生2:惊异和悲哀

4、师:他看到风筝为什么“惊异”?谁能告诉我?

生1:因为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

师:那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生2:因为弟弟很喜欢风筝,而我又不许他放,看到风筝感到惊异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师: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时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感到惊异。(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5、师:那么“悲哀”从何而来呢?

生1:小兄弟向往风筝,而我却不许他放,将风筝折断了,扔在地上,后来知道了玩是儿童最正当游戏。

师:事情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生2: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

6、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小时候这件事。课文应该在③④两段。弟弟喜欢风筝吗?哪些词语写出了弟弟是很喜欢风筝的,抓住词语说。

生1:几乎、跳跃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将这几句话朗读一下)

7、师: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而且是入迷了。那么我喜欢风筝吗?

生齐:不喜欢。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不但不爱,而且嫌恶。

师:“嫌恶”是什么意思?

生2:讨厌,厌恶

师:他为什么嫌恶风筝?

生3: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

师: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

生4:爱学习,有知识

生5:将读书和玩乐相结合才好。

生6: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师:做风筝不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吗?

生6:读书和玩乐要两不误

生7:半天读书,半天玩。

师:这是小时候鲁迅的想法吗?

生:不是,

师:这对中年以后的鲁迅来说就合适了。小时候的鲁迅则认为玩风筝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该做的事呢?

生齐:不是。

8、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发现弟弟做风筝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1:毫不犹豫的踩破了。

师:他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做这件事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生齐:愤努的。

师:你对“愤怒”是怎么理解的?

生2:哥哥你这样弄坏了我的风筝,……????

师:哦,你用了情景式来回答,很好,那现在我们换一种说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

生3: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生4: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他很愤怒。应该说他当时是为弟弟好。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

9、师:哥哥推门而入,粗暴地将风筝踩扁,弟弟的神态是怎么样的?

生杂: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师:哥哥你真坏,为什么踩坏我的风筝?(口气很愤怒)是不是这样?

生杂:不是

生1:你为什么弄坏我的风筝?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师:我知道错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让我做一次吧。

师:祈求哥哥。

生4: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师:弟弟的反抗有没有。

生杂:没有

师:祈求有没有?(学生思考)

生5:他以后想也不敢想了。

师:没有乞求,更加没有反抗,弟弟知错了。哥哥认为自己做对了,得到了完全的胜利,而留给弟弟的是绝望。做风筝这种想法被哥哥给……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

生6:肃杀

师:应该是……

生杂:是“虐杀“

10、师:弟弟知错了,哥哥自以为正确的得到了完全的胜利,那么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二十年后再来看一下风筝之事,他还愤怒吗?

生1:是悲哀,他知错了。

生2:是懊悔

师:谁告诉他的?他怎么知道错了?书上哪个句子?

生齐:“游戏是儿童……”

师: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自己错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想补过,设想了哪两种补过的方法,可能实现吗、

生3: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

师:可能吗?

生齐:不可能。

师:是啊,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种办法呢?

生4:请求他宽恕。

师:行吗?

生4:不行,弟弟说忘了。

师:哥哥知道自己做错了,总是想着补过,弟弟却已经不记得了。

11、师:哥哥其实是希望弟弟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师: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

生:希望他记得这件事。

师:为什么希望弟弟记得呢?

生2:非常惭愧,对不起弟弟,弟弟骂他打他,他也会舒服些。

生3:弟弟说不记得了,他心里的石头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师:(在玩这件事上)弟弟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会让孩子玩了。(可追问为什么?因为他也从哥哥的行为里知道了,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师:如果他还记得又会怎样?

生6:他就会让孩子玩

师:是啊,他是多么希望弟弟能记得这件事,即便是记恨他,责怪他也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弟弟是全然忘却了,假如他以后又发现他的孩子做这样的事,他会怎样呢?

生杂:不许他放。

师:哥哥为了爱不让弟弟放风筝,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错了,哥哥醒悟了,对哥哥来说弟弟醒悟了吗?

生杂:没有

师:哥哥的感受怎样?

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

师:沉着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呢?

生7:难受,感到悲哀

12、师:我悲哀的是什么呢?

生1:因为我对不起弟弟,他却忘了,感到悲哀。

师:为谁而悲哀?

生2:为弟弟而悲哀,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为弟弟的小时候感到悲哀。

师:为弟弟小时候的没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为小时候自己弄坏了风筝感到悲哀

师:为自己的年幼无知感到悲哀。

生5:没有正确理解“游戏是儿童……”而悲哀。

生6:为小时候我把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弟弟而悲哀。

13、师: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这种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是不是一生下来他就这么认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给他的

生2:是父母教给他的。

生3:也许有光玩而荒废了沉重的人身上启发的。

师:有这么些人光玩而没有处理好玩和学习的关系

生4:是他看书知道的。

师:(什么书?是中国的书还是外国的书?)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生: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师:恩,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一直传到我这里都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如果我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啊!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的,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不醒悟的是不是只有我弟弟呢?(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会很多的`人

师:本文小故事却提示了一个大道理。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悟,很多人还没有觉醒,只有鲁迅觉醒了。(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

师:下面我们看课文。“……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宽恕了他,他的心宽松得了吗?

生杂:宽松不了

师:所以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把“四面”两个字划起来。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杂:是整个社会

师:“寒威和冷气”呢?

生:指的也就是无尽的悲哀。

师:我除了为弟弟悲哀,为自己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为整个社会中不觉悟的人悲哀。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可有时我们会因为“爱”而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有时候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想错,做错,但我们不能把错误的认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反思他们行为。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时也会和我们产生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父母(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父母的行为。找机会和父母沟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得到的启示。

进教室之前我没想到课会上的如此顺利,但走出教室后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我带着学生感受到了鲁迅那如父亲般的兄长之爱,也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清醒者对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伤,可以说,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课中都达到了,回过头去再来审视这堂课,我觉的课堂目标的达成得益于对小时候踩坏风筝事件的精细分析,正是有了对那件事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后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外,即时敏锐的抓住课堂生成也是本课得以完成的关键,我感觉本文处理的较好的生成资源有如下几处:当要求学生回答对“愤怒”的理解时,有个学生采用了情景式来回答,我马上就调整了我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景来回答;第二处是在回答“鲁迅是希望弟弟忘记这件事还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时,有学生说“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对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说事呢?他记得与不记得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吗?而且这还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传有关系呢,所以就抓住这个细节做了一点文章,最终学生也明白了错误思想代代相传的可怕性。③还有探究错误的教育观念是怎么来的问题,也是课堂生成的,就感觉课上到了那里,顺理成章的就出来了这个问题,必须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学生的反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是从大人们那里学来的,然后再联系前面的孩子,代代相传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复印证。学生对于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了。

一直以来,我包括还有很多的老师可能都责怪过编写文章的那些专家,把〈风筝〉编进初一的课文不是难为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吗?可是现在当我顺利的上完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内容学生能接受,只不过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带着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过去的课堂失败是因为我并没有象现在这样深思熟虑的来思考过课堂设计,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话,因为害怕,连脑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象这次对待〈风筝〉一样,对有难度和有争议的文章多一些讨论和争议,多一些想法和尝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象春天一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八年级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整本教科书,乃至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新教材改变了原有的教材结构,把声现象放在教材的最前面,是因为声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本节内容和生活社会联系紧密,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新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我想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科学内容的学习,又要重视科学探究的学习,同时还要强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确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知道声音具有能量叫声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它同学合作的意识。

(三)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知识重点是: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教学难点是:

1.声音是一种波。

2.如何引导和调控好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学习讨论活动?

3.如何应对学生在讨论题、探究题中作出的各种回答?

二、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说明

本课的课题定为《声是什么》,一开始就引发同学们去思考、去探究。

可见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可以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为此,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其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整个教学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求知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能力为目标,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得知识。该模式的精髓是:让学生作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其操作程序可分为启发质疑—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四个程序。它以布鲁纳的认识发现论为理论依据。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学的方法应当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形成的问题,学生应当凭借发现法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了二级探究的方式。1、本课在课堂结构上主要设计成四大板块,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实验探索、进行新课;复习小结,巩固提高和课外实践、拓展延伸。与“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2、对于新课的两个知识重点的教学我也都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开始教师让学生观看北京奥申委在莫斯科申办奥运会时播放的申奥宣传片录像片段,并提请学生特别注意其中美妙的声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其中美妙的画音效果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同时因为申奥的成功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再结合讲解本章引言“奇特的声音”,使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和经验走进了奇特的声世界,也走进了新教材,走进了物理新天地。

(二)实验探究,进行新课

1.第一次实验探究:探究声音的产生

学和教的方式的更新是新课程发生的主要变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综合的学习方式是各种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首先提问:“用一张纸或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或身边的其它东西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很快又能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同时采用的器材都是身边的物体,这又拉近了物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同时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再进一步质疑:“上述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又把学生从感性认识引入到了理性的思考。为了引导学生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结论,我设计了“用小锤敲击音叉,靠近音叉的通草球被弹起,然后用手抓住叉股,声音停止。”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来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归纳总结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结论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投影提问:“什么是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吗?”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寻找答案。最后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分别举出利用固体、液体、气体作为声源的例子,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了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考虑到在举例的过程中气体作为声源的例子相对比较难找,教师可以补充介绍笛子发出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等实例。

2.第二次实验探究:探究声音的传播

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重视直接经验的同时,要自己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体验的过程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我仍然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仍然按照启发质疑,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四个程序进行。但在具体的实验探究的方法应用上与前面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一开始首先启发质疑:“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先引导他们通过与“火车从车站到远方需要铁轨”;“自来水从水厂到用户需要水管”等现象进行类比,猜想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物质。先猜想假设,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接着指导学生自己阅读“用铅笔敲击衣架的二个实验”,并思考“在两种情况下是否都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对于第二种情况凭生活经验许多同学会认为因为堵住了耳朵,不可能听到声音。这必将引起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再让学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在实践中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必将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同时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思考两次响声是在什么物质中传播的?自然水到渠成。固体和气体能传声学生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让他们猜想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然后提供器材,让他们利用这些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基础上,再来分析课本上鱼缸中的水传声的实验则变得轻而易举。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我采用了教师演示的教学方法,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得越来越少,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样学生又获得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科学推理。在前面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归纳总结就不难得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科学结论。

拓展延伸部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1.你能想出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补充一些例子。例子可以引用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成语典故“伏地听声”等来整合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用钓鱼时必须保持安静等例子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也可介绍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故事。在讲解物理学道理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习贝多芬为艺术和科学献身的精神。问题2.一根长空心管一端用铁锤敲打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响声?若想听到三次响声,你有什么办法?该题既能巩固新知识,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虽不是本课的知识重点,但它们在本书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加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声音是一种波”是本课的一个知识难点,但教学中不必作过深的要求。

这两部分的内容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辅以一定的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对“声是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复习小结、巩固提高

新授知识结束后,我们指定学生小结本课知识内容。并提问:“通过本课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让学生谈感受和收获,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加深对科学探究的新的认识。接着讨论课本后(1)(2)(3)三道习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利用声能的装置和资料,并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拓宽了学生活动空间和知识领域。加强科学和生活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训练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课的训练设计主要穿插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最后进行复习小结,巩固提高。从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从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既重视知识的巩固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本课板书的内容除课题外,是教材的四部分知识要点,即: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物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3.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4.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这样把知识的 “序”和要点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地位:本节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管理实例。这些内容既是对前一节学生形成信息资源标准思想的实践,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为后续数据库管理思想作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当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办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掌握数字化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合理选择工具管理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体验与自己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

3、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和标准化思想的理解,能独立地选择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 说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课件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对象:高一学生在前面六章的学习实践中已积淀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等基本技能,也掌握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方法,但在学习及生活中,对生成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存放随意性较大,尤其在管理时还缺少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有对信息化资源管理的需求,只是管理意识较淡薄。

3、时间:45分钟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内容,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即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中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即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分层教学。

(3)演示法教学即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讲解,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法

(1)动手实践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实践操作;

(2)讨论法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3)自主探究法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思想;

四、说教学思路和过程(分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时间:2分钟

升入高中以来,与初中最大的不同:一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出计划安排,二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进行非常详细的科学评估,学校对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校的各种学习表现是如何管理的?(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繁杂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何管理?为下面的学习任务的开展埋下伏笔)

2、分析问题 明确任务 时间:3分钟

针对上述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个人数字信息资源非常多,如何将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也是一种信息技能,这节课,我们将主要研究三类个人信息的管理办法。(出示任务,呼应教学目标)

3、自主探究,逐步实施

任务一:整理自己的学习文件夹-----资源管理器

要求:将学习文件至少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分类(如按课时分类、按作业主题分类、按作业保存类型分类)

时间:6分钟

学习指导:利用课前提供的自学指导自主实践。

应用的技能是:文件及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粘贴、重命名等基本操作。

此处的可能问题是:学生对文件分类还存在着疑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任务二:从老师提供的日常教学管理表中统计出本期自己作业上交、出勤、课堂表现记录、加分、提交的研究性学习资料等方面的信息。-------电子表格

要求:选择自己掌握最好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时间:15分钟。

学习指导:教师建议同学们应用EXECL进行统计,如有问题可参阅自学指导,此时教师也根据学生选择该项工具的多少及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统一指导。

应用技能:EXECL的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分类等,是这个环节中的难点,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演示指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计算器和手工统计办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课堂中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任务三:分类整理自己机器上收藏夹内的网站。

要求:对照教材,结合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动手实践,熟悉收藏夹管理网站的基本方法。将自己收藏的网址按照一定的主题分类。

时间:5分钟

学习技巧:在收藏夹下进行文件夹的创建,然后进行移动、和文件夹的改名等操作。

目的:通过三个任务的分解,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抓手,即给学生了目标,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4、上传作品 总结方法

时间:8分钟

要求:让学生将三类作业抓图后上传到教师机。

老师从每组中任选两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同学对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突出管理的技能、二是关注学生使用的方法,三是关注学生将个人信息整理后的效果)

通过评价总结出管理的目的和每一种管理方法的特点:教师画出一个框图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目标。

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及自己在本节课发展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帮助学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延伸拓展走进生活 时间:6分钟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管理个人数字信息的三种方法,他们都是以文件单位进行管理的。我们称之为文件管理方式。如果全校每位学生的信息我们都需要进行处理,应用这些方法还能有效地解决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数据管理方式呢?下一节课的学习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目的:与前面情境呼应,让情境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生活中,掌上电脑已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学生对掌上电脑是否了解和熟悉?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并与学生共同交流。另外,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已基本做好,放在班上的博客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并留下给其他同学鼓励的话,看一看我是怎样管理班级博客的?下学期,我将博客的管理权限交给学生。

目的: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根据学生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处理,起到灵活使用教材的作用。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填未知加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60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1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及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如下三点:

1、使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义。(智力)

2、会读含有未知加数的算式,能正确填写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智力)

3、初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加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义,难点是能正确填写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实物图、投影片、小棒、花朵叶子图、算式卡片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强直观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钢笔图及红旗图中掌握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

2、重视指导学生动手摆小棒、画红旗的实际操作能力。

3、做到讲练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难度的练习中准确地掌握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在思维训练中形成解题的思路。

三、说学法

在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观察钢笔图及红旗图,准确填写未知加数。

2、动手操作的方法:动手摆小棒,加深理解。

3、概括的方法:在讨论、思考中概括归纳出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及解题的思路。

四、教学教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共安排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分别是:复习旧知,作好辅垫;讲授新知,内化知识;愉快练习,享受成功;全课小结,布置作业。下面我就逐个环节详细讲解说明。

(一)、复习旧知,作好辅垫

在此环节,我设计以下习题让学生完成。

1、看卡片口算下面各题。(此题主要帮助学生复习10以内数加减法)

9 - 6 = 2 + 5 = 10 - 7 = 3 + 6 = 1 + 5 = 5 + 4 =

7 - 7 = 8 - 2 =

2、说出下列各数的组成。

(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因为这是填写未知加数的依据,利用此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3、看图猜一猜。

出示10个苹果,用纸片遮住画线的苹果,让学生思考说出遮住苹果的个数,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从而导入新课,利用学过和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填写未知加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猜一猜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填写未知加数的思路。)

(二)、讲授新知,内化知识(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我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指导探索

出示钢笔盒实物图,提问: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盒子里一共能放多少支钢笔?已经放了多少支钢笔?还要再放几支就能把盒子装满?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讲解说明:已经放的7支再加还要放的合起来就是10支,列出算式7 +( )=10 ,教读7加几等于10,说明()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小组讨论,然后集中发言,看谁能说说7加几等于10,即()里应填几?教师小结:()里填3,可想:①7再添上3就等于10;②7和3组成10;③7加3等于10;④10减7等于3。板书:7+(3)=10 。(钢笔图的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引导为主。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培养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的好习惯;实物投影的教学,形象直观,符合低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更有利于他们对新知的掌握。最后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小组讨论再集中发言并说其思考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共解题思路的理解,又使得学生有开口训练的机会。)“填未知加数”说课稿 相关内容:《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8和9的认识》教案及后设计课题一认识人民币(方案B)8和9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比长短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数一数》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总复习 综合资料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2、看图在括号里填数画。

出示 6 +()= 8,提问:有几面?再画几面就是8面?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同学上黑板填写(),画,并指名同学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及其思考过程。

(此题主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

3、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为了加深学生对红旗图的理解,教师先让学生在桌上摆4根小棒后想想再摆几根就是9根小棒?如何列式计算?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摆小棒列含有()的算式,并说其解题思路。

(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创造多种感观参与学习的机会,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看算式直接说出括号里的数。

此算式可由教师出题指名学生回答,或由学生之间出题互考,如:

2+()= 5 ()+ 4 = 9 3 + ()= 6

(让学生直接看算式填括号里的数,由具体到抽象,体现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愉快练习,享受成功

教学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教学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愉快练习,享受成功”中,我设计了看图填数,“花朵配叶子”的游戏,小组竞赛等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既紧张又愉悦的环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1、完成课本p60页“做一做”第1、2题。

2、“花朵配叶子”的游戏:给每一朵花选贴一片叶子,使得每片叶子上的两个数的和等于花中心的数。

3、小组竞赛:听音乐填()里的数,比比看哪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教师把预先写好的难易皆有的纸片发给各组同学,要求每人可选做一题,然后放音乐,音乐停,看哪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的给予奖励。

3 +()= 5 ()+ 6 = 9 2 +()= 8 4 +()= 10

1 +()= 5 7 +()= 9 6 +()=10 ()+ 3 = 7

2 + 3 = 4 +() 1 + 6 = 5 +()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综合概括,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可通过设疑:“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怎样填写未知加数?”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可通过想:“数的组成”、“直观看图”、“10以内的加减法”等方法填写未知数。

五、教学效果

根据以上的教学安排,预计学生经过学习后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可用练习十一第1、2 题作为作业进行检测。

六、教学特色

1、实践与理论,教与学紧密结合,特别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既面向全体,又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