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说课稿范文十篇

说课稿范文十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3.19W 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范文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信息窗呈现了三个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绿毛龟蛋长径和宽径的情境,通过学生质疑测量同一个蛋的长度,为什么两人读数不一样的问题,引入对小数的近似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后再求它的近似值。能正确区分改写和保留的要求以及各自的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度就越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图引出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探索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区分改写和保留的不同要求和方法。

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到新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利用已掌握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体验获取新知的乐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会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理解保留位数越多,精确度就越高。

教学难点是:

理解保留和精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保留位数越多,精确度越高。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教学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旧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两个习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 58741 32100 39821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

32( )64532万 47( )05047万

在此环节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四舍五入是什么意思,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有两个知识点:求小数的近似数;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求小数的近似数:我先出示课本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问题,为什么小华、小明两个人说的不一样?教师可以说明由于两个学生对测量结果要求的精确程度不同,就会出现同一个小数的不同近似数,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小华说的是几位小数?小明说的是什么数?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作说明:近似数的结果是一位小数就是将原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结果是整数就是将原数保留整数从而引导学生仿照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3.94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3.94保留整数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索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再通过学生的汇报,总结出: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一样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求近似数时,的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小组讨论:比较3.9和4与精确值3.94比较谁更接近3.94。总结出: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度越高,保留的位数越少,精确度越低。

再出示:绿毛龟蛋(2.04厘米)的宽径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并让学生思考:末尾的0可不可以省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位数不同,精确度也不同,而且0在这里也起到了占位的作用。为了巩固这一知识,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测量课桌的活动,比一比谁的结果更精确,说明理由。

第二个知识点: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出示课本71页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说一说能获得哪些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

(1)把1754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什么?

先让学生尝试改写,根据学生的情况,如果有正确的改写可以先让学生讲解他的方法,如果没有,老师可作说明:改写时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写上万字,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了。

(2)20xx年全国禽蛋类产量约是多少亿千克呢?(保留整数)把28795000000改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让同学们独自探索方法,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出287.95亿的近似数。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在这一环节安排了自主练习的4个小题。

1-3题是用多种形式巩固求小数近似数的基本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切实巩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4题用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改写的。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让学生共同回忆本节课研究了哪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你有哪些收获?自己在学习上有哪些提高?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对迁移推理的数学思想的认识。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差异布置适当的作业,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使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艺术性、实用性,所以本节课我注重发挥其引导功能,做了一下设计:

求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3.944

保留一位小数:3.943.9

2.04厘米2.0厘米

1754000=175.4万

28795000000=287.95亿288亿

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全面系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幼儿在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开展线描画教学,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针对本学期美术特色活动的要求,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3、白纸,黑色水彩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说课稿 篇3

教材简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简单口算、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数是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数是整十数或接近整十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是整数除法的完成和提升阶段。这部分内容为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提出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合理进行算法优化,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验算和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线,先以谈话引入,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从而发现灵活的'试商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说学法。

根据学情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方法。在算法交流,分析比较这一环节中,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把除数看做哪个数试商?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掌握灵活的试商方法,从而达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的目的,并在后面的练习中进行实践应用。

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你知道有哪些农作物是在秋天成熟的?直接引入信息窗4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这一环节充分放

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掌握灵活的试商方法,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

1、红点问题的教学。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先学。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20÷24=(板书算式)

教师提出问题:你会算吗?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做一做。

课前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估算:120÷24≈

(2)根据口算求商:24×(5)=120 120÷24=5

(3)把24看作整十数20试商

(4)把24看作中间数25试商

第二步:集体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师依次出示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

如果学生想到把24看作25试商的方法要及时鼓励,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种方法,师可以出示第4种方法,让学生研究这种方法的道理和好处。

(在学生说出第(3)、(4)种方法的时候相机板书:整十数试商、中间数试商)

第三步:小组合作讨论

(1)观察比较:把24看作20或25来试商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把24看做20试商需要调商,看作25试商不需要调商,计算简便。(板书:调商 大↓)

(2)根据学情深入讨论:还有什么数可以看作25来试商?22和28看作什么数试商快?

引导学生发现:24、26这样与25相差1的数可以看作25来试商,22、28应看作整十数试商。

第四步: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自学与讨论,我们发现了:像24、26这样的数看作25来试商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相互交流,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数学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根据学情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比较几种试商方法,从而体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试商方法。

2、绿点问题的教学。(出示)

教学方法同上。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指着板书36)把除数看作40试商,商小了,需要调商(板书:小↑),体会把36看作35试商不需要调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具体问题。

3、想一想: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何试商?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比较口算、估算、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或中间数试商的方法,鼓励学生选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完成和提升阶段,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就是试商方法,通过学生回顾总结,便于学生理顺方法,鼓励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简便方法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练习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1、( )里最大能填几?

( )×25<180 14×( )<72

2、□里能填几?

□04÷32 (商是一位数) □04÷32 (商是两位数)

3、第81页自主练习3

4、分层练习,划线的题目要验算。(学生任选一组完成)

(1)84÷14 450÷25

(2)336÷24 546÷26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土木并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通过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

相同品牌包装的大米:A超市364元14袋,B超市650元26袋。去哪家超市购买大米划算?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使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A、第81页自主练习1

B、第81页自主练习4、5

C、计算下面各题,并探索试商方法。

128÷24 362÷72 210÷42 191÷38 335÷64 273÷52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练习的教学原则。C组练习想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商是5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整十数试商 大↓

调商小↑

中间数试商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讲了灵活的试商方法,并把这种方法与整十数试商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发现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并灵活选择进行计算。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说课稿 篇4

一、学情分析

孩子们天生都愿意亲近水,喜欢水,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玩水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由和快乐,情绪变得放松而愉快。通过主题《有趣的水》的学习,孩子们对水的认识不再是一些感性的经验,而是更多的关注水的性质、水的用途等多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对水的探索,我发现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深入的分析后,又把对水的关注转移到水和周围的事物的关系上。许多幼儿除了玩水之外,还借助石头、水管、水桶等辅助物与工具,进一步探索水的特性。此外,幼儿还开始运用小实验的这种方式进行观察、发现和探究,以获取经验。

二、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无意的科学小实验,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我们给幼儿讲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后,请孩子回家做这个实验。第二天,有个孩子告诉我,他做了实验,结果水没有到瓶口,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为了验证他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另外我还发现乌鸦是否能喝到水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为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孩子自己发现的现象,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学习活动--乌鸦喝水。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两个: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水位升高与实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乌鸦喝水》故事,引出话题,让幼儿了解将石子放入水中,水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并让幼儿通过实验验证乌鸦的办法确实能行。第二环节,先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中,石头一样,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张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让幼儿观察图片,找出图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猜想如果乌鸦把石头放入上面的四个杯子中,这四个杯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然后让幼儿分组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实验后,每组派一名幼儿根据实验记录讲述他们的实验结果。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实物放入水中都能使水面上升。

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本着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儿童主动积极的'参与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

三、活动目标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水位升高与实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1、事先听过故事《乌鸦喝水》。

2、每组一张记录表和两个托盘。一个托盘中放有两堆相同的石头,两杯水(其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另一个托盘中放有两杯一样多的水,两堆大小不同数量相同的石头。

3、水桶,砖块,石头,硬币,剪刀,塑料玩具,木块,泡沫球,橡皮球等。

五、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谈话引出

提问: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最后是怎么喝到水的呢?

为什么把石头放入瓶子中乌鸦就能喝到水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操作:提供一个有水的杯子,请一名幼儿将石头放入杯中,观察是否真的能否喝到水。

小结:原来在把石头放入杯子中,石头占据了水的地方,使水面上升到瓶口,乌鸦就顺利喝到水了。

提问:那是不是有水的杯子里放入石头乌鸦都能喝到水呢?

(二)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1、ppt出示图片,请幼儿猜猜图片中瓶子里的水都能喝到吗?(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中,石头一样,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张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

(1)出示图片1

提问: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边的石头是一样的,但是杯子里的水不一样多,一杯水多,一杯水少。

(2)出示图片2

提问:小朋友们再找一找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杯水是一样多,但是石头不一样,一边石头大,一边石头小。

提问:如果乌鸦把石头放入上面的四个杯子中,这四个杯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2、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提出要求:先小组讨论,选出一个小朋友做实验,一个小朋友观察,另外一个小朋友做记录。一个托盘里的瓶子是一组实验,做完一组实验并记录好之后再做另一组实验。另外做第二组实验时还需要记录下投放石头的数量。

操作:给每组幼儿提供一张记录纸和两组实验的水和石头,幼儿操作时教师在一旁给以指导和提醒。

3、请每组派一名幼儿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讲述实验的结果。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什么了?请你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大家吧。

小结:通过第一组实验我们发现,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子放的再多也没有用。通过第二组实验我们发现瓶子里放大石子,小乌鸦喝到水了。因为大石头把水的地方占据了,水就满上来了。而小石头小,占的地方少,水没有办法满上来。

(三)游戏:哪些材料能帮助水溢出来?

材料:装有水的水桶,大小石头,硬币,泡沫球,木块,塑料玩具等

内容:运用乌鸦喝水的原理,通过投放各种材料,使水桶中的水溢出来。让水先溢出来的小组为胜。

提问:有哪些材料投放进去能帮助水溢出来?

放哪些材料能让水更快的溢出来?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代数式的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及说明五个方面对本次课题进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代数式的值”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4.5节的内容,是初中代数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之后的后续内容,又可贯穿于初中代数学习的始终。所以,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代数的核心问题——代数式的概念,也能让学生为将来的函数学习作一个铺垫。

(二) 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材的这样一个地位以及作用,那么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与求代数式的值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基础、优势和不足。在本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和概念,掌握了会用字母来表示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求代数式的值上还会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愿意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交流,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数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有所发展。

三、 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与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1)经历具体情境让学生抽象求代数式值的过程,体会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并会求出代数式的值。

(2)通过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符号感。

(3)通过对实际例题的体验初步了解整体思想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辨证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 教法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策略为“三个一”,即创设一个情境;采用一种反馈模式;贯彻一个自主探索的理念。具体来说,本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一个生活情境的引导下,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反复技能演练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法的设计,不仅重视了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五、 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具体讲解教学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流程分为情境引入——例题讲解,概念建构——技能演练——小结与作业四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

首先我们来看情景引入。

在情境引入上,我着重思考的是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贴近我们的生活,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我挑选了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身高预测。在课前,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了父母亲身高的相关信息。在课上,在给出以下一段文字材料后,

“据某报纸报道,一位医生研究得出由父母身高预测子女成年后的身高公式:儿子的身高是父母身高和的一半再乘以1.08;女儿的身高是父亲身高的0.923倍加上母亲身高的和再除以2”

我给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1)已知父亲身高是a米,母亲身高是b米,请同学们用代数式表示儿子和女儿的身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同学们学过的列代数式的知识的一个回顾,同时也让同学初步感受到今天所学的知识是原来知识上的`一个深入,学习的台阶就会相对来说低一点。

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以后,我给出了第二个问题

(2)七年级女生小红的父亲身高是1.75米,母亲身高是1.62米,七年级男生小良的父亲身高是1.70米,母亲是1.62米,试预测小良和小红成年后的身高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由于放入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必然会容易得出答案。

那么,在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同学们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必然想对自己的身高预测一下,因为我就设计了第三个问题:请同学们预测自己的身高。

那么,在第三个问题的时候,由于每个学生父母亲身高的差异性,那么教师又不可能逐个去算,因此,为解决课堂效率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上,我设计制作了一个VB软件,只要相应的输入相关数字,结果就能得出。一个小的细节,让学生体验到现在教育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又激起学生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的兴趣。

(三) 概念建构

在体验了以上生活情境的过程之后,那么自然而然引出了本堂课的课题:“求代数式的值”。在这个概念建构上,主要从引导自学,感知认知和师生互动,理解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四) 技能演练

在技能演练上,我主要采用了“演——练——拓——求法”四位一体的循环教学模式,用三个例题,层层深入。

第一个例题是:

(一)求解代数式的值

1、当a分别取下列值时,求代数式3-5a的值

(1)a=2

(2)a=-4

(3)a=

(4)a=

(2)解:

当a=-4时,……当

3-5a ……抄

=3-5×(-4)……代

=7 ……算

例一的设计,主要是用不用的数值求同一个代数式的值,从整数,负数,分数,无理数等,力求涉及到数的领域,并通过教师示范,总结出“当,抄,代,算”口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例二:

在例一学生学会了求单字母代数式的基础上,我给出了例二,是求多个字母的代数式问题。那么从知识的深度上来说,又加深了一步。但是,学生很容易想当将其代入,但是在求法上,教师着重强调格式问题。

例三:

在学会了用单字母以及多字母求解代数式的基础上,我将给出例三。例三实际上是涉及到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整体思想。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解决这类问题还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基础稍微好点的学生会容易做出来,基础差点的在教师以及周围学生的帮组下,相信也能理解。

那么,以上是三个例题的设计,那么为了巩固学生的训练,我在每道例题后面都相应的设计了配套练习。

尤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我们知道,学生的反馈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学生出现问题教师指正等多种形式。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是采用了错误教育这样一种反馈模式,让学生在错误教育中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五) 小结与作业

(1)阅读作业

(2)书面作业

(3) 弹性作业

作业分为三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阅读作业中的问题思考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弹性作业不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同时,它也是新课标里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

六、 我的板书设计是:

我就讲到这里,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学情分析:

学生从四年级升到五年级后的第一堂美术课,状态还没完全到位。表现为课前准备不足,课堂纪律有点涣散,心思还没回到课堂等。写生基本功较弱亦需进一步引导练习,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

指导思想:

本课是一节集中欣赏人物肖像的“欣赏评述”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肖像艺术的特征,认识肖像艺术形神统一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欣赏不同表现方法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与作品的和谐统一,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从而了解美术语言与作品表现力的关系。

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两个页面,共展现艺术家作品5幅,学生作品3幅。艺术家作品中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速写,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的方法,了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2、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

3、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肖像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形”、“神”互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肖像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猜一猜

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一幅半身肖像。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课后拓展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

教学反思:

人物肖像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物画教学中学生,常常存在“不敢画”和“观察不仔细”的毛病,针对此,本节课教学以趣激学、以情促学,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课以“寻找打开肖像画大门的两把钥匙”为线索,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悬念引入课题,通过角色游戏吸引学生去观察、分析、寻找画人物的第一把钥匙:人物写生要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存在问题:学生在绘画时线条不流畅,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特点。这部分应是今后训练的重点。

学生特别对作业要求、作业时间性这个基本要求还不大明白。第一轮作业明显达不到要求,作业也交不齐。

改进措施:反复提示,进行一个周期的强化训练。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折扣》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目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二、说学情

因为我授课的学生是乡镇学校的六年级学生,与城市中的学生比较,他们的知识面较窄,不够大胆。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物,直观认知能力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多让学生动口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传授本节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据教学规律,我采用了“指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演示、练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引入:用我给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来切入课题。既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第二环节是例题教学:到商场买衣服,打七折。让学生算一算现价是多少钱?掌握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接着,通过计算买的奖品中的大绳的原价是30元,打七五折后,便宜了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解答。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知识。

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学生已经学会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已知现价和打几折,求原价的问题,我把书中的练习2改变了一下,“有优惠卡打八折,花了40元,求这个玩具的原价是多少钱?”继续拓展求打几折的问题:就是我去菜场买菜的情境,“相当于打几折?”

在学生掌握了原价、现价和打几折之间的关系之后,出示去两家学习用品商店买彩笔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购物时不能只看打几折就去消费,还要认清原价的,要做个有知识的消费者。最后,综合运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一道习题:当小经理设计打折广告。使学生学有所用,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会服务于生活。

第四环节是归纳小结:通过与本节课所学的“折扣”比较,其它几种促销方法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哪种获得的实慧更多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六、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个位和十位上,得到不同的数,比如说有两个圆片,可以把这两个圆片放在个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都放在十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0。一个放在十位上,一个放在十位上,这个数就是11。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置的概念,还能通过读一读这些数,说一说数的组成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这个活动设计的相当巧妙,这样用不同数量的圆片摆出来的数,在数的个数和数的组成上还有一定的规律:如从1个圆片到9个圆片,摆出来的数的个数是一个一个多起来,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之和等于圆片的个数等等。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实践活动课可以稍微提高数学要求的这一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通过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得出不同的数,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2、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擦黑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 通过找规律,直接写数,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探索空间。在这节课中,我想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摆出不同的数)——整理数据(由学生说,师板书摆出的数)——分析数据(观察摆出的数)——解释数据(找出一些规律)——假设,预测——(不摆,直接说出可以摆出哪些数)这样一些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动手实践摆出不同的数,再对这些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生在玩中通过自悟,感受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排列组合的思想,有序的思想,并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十进位、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数位表。

前边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在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 猜一猜

老师手里有2个圆片,准备摆在十位或者个位上,猜一猜,我会怎么摆?表示哪个数?

为什么2个圆片可以摆出不同的数来呢?

3、 那么更多圆片能摆出哪些数呢?

(由于摆圆片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活动开始前,我先对数位表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再通过猜一猜这个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也激起了学生用更多圆片摆数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根据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我把这一过程分成三个活动。

活动一:用3个圆片摆,找出摆圆片的方法。

1、 请小朋友们拿出3个圆片,把它们摆在十位或者个位上,看看能摆出哪几个数?把数写在纸上,读一读。

2、 你摆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摆的?

3、 你觉得怎样摆,才能使摆出来的数不遗漏呢?

(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找到按一定顺序摆圆片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正确不遗漏的摆出各个数,对学生能从这些数中找出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活动二:用4个、5个圆片摆数,观察这些数,找出一定的规律。

1、 请你用4个圆片,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写出这些数。

2、 你摆出了哪些数?

3、 观察用2个、3个、4 个圆片摆出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4、 不摆,你知道5个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在摆4个圆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并大胆地说出来,用5个圆片摆数在这里起过渡的作用,在学生初步找出规律后,鼓励学生不摆,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为后面直接写出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出的数作铺垫。)

活动三:四人小组合作,写出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可以摆出的数。

1、 自由选择任意6至9个圆片,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

2、 四人小组交流,我用几个圆片摆出了几个数,分别是哪几个数?

3、 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写出这些数的,怎么来验证写得对不对?

(活动三是要求学生在知道规律后,不用摆,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让学生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这样的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并能利用发现规律。

(三)、课后拓展。

1、 刚才我们发现多一个圆片,摆出老的数就多一个,9个圆片可以摆出10 个数,那么10个数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2、 11、12、13、……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学生发现的规律只适用于1~9个圆片摆数,不具有普遍性。每个数位最多可以摆出9个圆片,所以10个圆片也只能摆10 个数。这个练习的用意是想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用圆片摆数的兴趣,课后对用圆片摆数的规律进行研究。)

说课稿 篇9

(第一教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15分钟)

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六、说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并请个别同学在上《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进行口头交流。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一、设疑问,摄全文(1)

二、作说明,讲知识(2—13)

外部形态

生态—果实

果实内部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分析: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三、教法积学法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