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作文 > (实用)家乡的风俗作文13篇

(实用)家乡的风俗作文13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5.08K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家乡的风俗作文13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说起风俗,不得不说起家乡轰轰烈烈的春节。“大年三十儿,喜气迎门儿……”我望向窗外,雪影中挂着艳艳的灯笼,点点明光轻泻在门前的窗花儿上,锣鼓声中万物异常有滋有味,年的气息愈发浓厚了些,我也对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心驰神往了。

春节,讲究气氛,家家户户都设法儿让自家红起来,热闹起来。果真,春节前的某个清晨,阳还惺忪着,藏掖在月布下的雾霭中,爸爸早已拎回一大袋窗花、门神之类的物件。妈妈招呼家人来选几幅,这下可热闹了。“这字,绝!贴门上准好看!”爷爷捋着花白的胡子靠谱地说,“门神也英勇!”“这窗花手工精巧哇!”……你一言,我一语,终于将年红送上家门儿。“年红者,只为红红火火也,亦可以热闹其庭院之气氛”这句俗语可不是乱来的。年红一上,家中处处弥散着这年味儿了,这寓意着往后我们一定过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风俗的气息也喜气连绵地融进这欢声笑语中了。

这副“福”字儿可真特别,竟然比王爷爷卖的糖葫芦儿还红。我也选了副年红,嗯,贴哪儿好呢?大门上还空荡荡的,就贴这儿吧!我刚想往上一贴,奶奶正巧走过,拦住了我:“宝儿,福咋倒着贴呢?”我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奶奶,福到了呀!”奶奶却点了点我的鼻头,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孙女,大门口的可不讲这一套了!”见我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奶奶继续道:“相传啊,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60大寿之际病了,孝顺的康熙皇帝又是斋祭又是拜佛,还写了个福字请福续寿。这福字形窄而狭长为痩,谐音寿即长寿之福,御福加玺后,成了佳世不可倒挂的福字!”奶奶边说边将“福”正正规规,平平整整地贴在门上,一双巧手抚平翘起的部分。暖阳照在正正的“福”上,使它更加与众不同。也许,这预示着春暖花开时,健康长寿弥散在人间,我也期待着新的轮回,盼望着新的起点。浓郁的年味儿就这么不留痕迹的融进了这暖阳、福字之中了。忙活完年红,我便飞奔向舞狮场。这惟妙惟肖的生灵,总能满载着祝福和欢悦。我挎着包,挤进了人群,暖烘烘热乎乎的。随着一声声哨声,“叮——”舞狮表演拉开了序幕,狮头被勾勒得栩栩如生,眼角镶了两三朵祥云,嘴唇厚实而宽大。狮子脚步急促,有时腾飞,用小巧的鼻尖轻触枝头的铃铛,清脆的`声儿在耳蜗中盘旋。俄而之间又伏在地上,似乎在为一只玲珑的眠蝶怦然心动,又仿佛在为没追着金蜻蜓而懊恼。猛然间,它飞奔到我面前,鼻翼耸动,将脑门拱进我的掌心,周围有人欢呼起来,我便洋洋得意地朝他们一笑,亲吻了狮子的额头。接受了武士的青睐,也就意味着接受了满满的福气。

春节中,必不可少的习俗便是“年夜饭”了。我家的年夜饭是由爷爷毛遂自荐主厨而成。最诱人的莫过于那盘八宝饭了,外层的一圈呈色翠绿,柔嫩光滑,上边缀了几颗困倦的绿豆,它们卧在那儿,懒懒地倚在饭上。八宝饭中央立着颗枣子,红润而有光泽。每一盘菜都深深逗引着全家人的味蕾,这饱含福气的各类菜品在餐桌上大展风采。年味也就热气腾腾地融在这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中了。

晚间,夕阳已去,皎月方来,万物渐渐沉睡在了朦胧又圣洁的月光下了。屋内却是岁火沸腾,灯盏通明,守岁的活动开始了。家乡的风俗,温暖可亲的融进这明暗兼备的岁火中。

家乡的风俗格外丰富,分外朴实。祝愿年复一年,年味只增不减,来年更加美满,我捧了把瑞雪洒向空中,望它永兆丰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是啊!各个地方的风俗都不同,你们想知道我老家的春节习俗吗?那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腊八节仿佛是春节的前奏,小年一过,春节就指日可待了!腊八一到,我们家就有两件事必做不可:一、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杏仁、红豆、桂圆肉、核桃仁、莲子、花生米、葡萄干等各种坚果和杂粮熬成的,正如老舍所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妈妈常常守在火边,小火慢慢熬,等香喷喷、热腾腾的粥端上桌,迫不及待地尝一口,香甜软糯,回味无穷。二、泡腊八蒜,先把剥好的蒜瓣儿放到罐子里,加醋直到把所有的蒜瓣儿泡进去,最后加冰糖糖并密封,为过年吃饺子用。到了年底,蒜泡得绿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白白胖胖的饺子蘸着腊八醋、就着腊八蒜,真乃人间美味,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个饺子。

腊八一过,各家各户都忙了起来,街上也更热闹了。卖福字的、卖春联的、卖年糕的、卖衣物的、卖糖葫芦的、卖鞭炮的、卖玩具的.……应有尽有。爸爸妈妈常常在人来人往的街上穿梭着,购买年货,而我呢,常常和一帮小孩钻来钻去,围着琳琅满目的零食和玩具转来转去,直到买到称心如意的玩具才高兴而归。

除夕终于被我盼到了,一大早,爸爸和姥爷去祭祖,我和姥姥、妈妈在家里包饺子。吃了午饭,大人们嗑着瓜子闲聊,而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猜灯谜、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在欢笑嬉闹声中,夜晚不知不觉降临,这时候,家家赶着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好新衣,大红灯笼高高挂,红色对联门上贴,家家都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终于,一桌丰盛的饭菜跃然“桌”上,在桌上席地而坐。我们围在桌前,祝福欢笑声、碰杯聊天声不绝于耳,聊着这一年的开心事,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吃完团圆饭,春节晚会将要开始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旁边,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地观看着春节晚会,时而被小品逗得哈哈大笑,时而被优美的歌声所陶醉,时而被主持人那精彩台词所感染。

终于倒计时了,“五、四、三、二、一、零!”,随着主持人宣布跨年倒计时的结束声,外面钟声敲响,鞭炮炸响,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烟花升腾起来,它们直冲天空,随后渐渐舒展开,形成了无数朵时红、时黄、时绿的繁花,把夜晚的天空照的亮如白昼……烟花的美丽虽然如此短暂,却十分奔放、十分热烈,它们不停的在空中绽放,用它们千姿百态的身姿来传达着我们对新的一年的无限期盼,这一夜,如此精彩。就这样,除夕和守岁渐渐离我而去,我依依不舍与它们告别,迎来另一个高潮。

大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街头巷尾都失去了活力,商店门面都关了门,整个城镇都开始了休息,但是今天开始,拜年缓缓拉开了序幕。爸爸妈妈和我早早起床,到亲戚家、邻居家串门拜年,祝福声、吉祥语人人必说,礼物、红包小孩必收,陪着爸妈走一圈,意外收到好多压岁钱,口袋鼓囊囊的,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下午,是我最喜欢的时光,好多好多没见过的新鲜玩意都在吸引着我,可以和爸妈跟着人潮去逛庙会、游寺院、听唱戏、看耍狮子,还可以买小孩子玩的“甩鞭”,时不时从口袋拿出一颗,使劲甩在地上,“啪”的一声,惊吓一下没堤防的人,自己偷偷忍着乐。

哎,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就这样,春节大笑着噼里啪啦地走来,又大笑着噼里啪啦地离去。这一年一度,让人百般期待的春节,一眨眼就离去了,希望明年的春节跨快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5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晚饭过后,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靠近窗边,肌肤沐浴在窗户玻璃里映衬的烟火中,眼前茶几前的绿植盆栽的花花草草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是有说不尽的悄悄话。可恶的新型冠状病毒在合家团圆的日子里作威作福,间隔了亲人们的团聚,破坏了家人们团聚的美好场景。我在沙发上发着呆,思绪飘到了去年的除夕夜晚。

基本上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和父母在乡下外婆家一起度过,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就围坐在炭盆边一起守岁。炭盆里燃着的火很旺,且有一股淡淡的树木香味。在童年的记忆中,这木碳的淡香味,就是除夕夜的特有气息。

家乡的过年有许多习俗,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可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却是守岁。等待着春晚上的新年钟声的敲响,等待见证自己的成长,我喜欢和家人一起守岁的气氛。

除夕那天我发誓,一定要把今年整场春晚给熬夜看完,为了这个吹出去的大话,我还特意泡了一杯奶茶来为自己提神,看着还在厨房里忙碌的外婆,正忙活着给大家包着守岁吃的饺子,我迅速的挽起袖子,打算帮外婆一起包饺子,看着桌上整齐排放的'饺子,便好奇地问着外婆,“除夕守夜为什么要吃饺子,而不是吃馒头汤圆什么的呢”外婆立刻解答了我的疑问,笑呵呵的说道:"你看饺子形状和元宝是不是很像,人们除夕夜吃饺子取“招财进宝”的意思。外婆又问到“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守岁吗?"我的好奇心立刻又被外婆勾起,外婆沉思了一会,便开始了她的精彩的故事讲述"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祟”。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他就会如饥似渴地跑出来害人。它在半夜进门,一进门,什么也不干,直奔床边摸睡着了的小孩的头。小孩子接着就会头疼发热,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会变成傻子。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不希望那个无恶不作的“祟”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傻子呀。于是就在除夕的晚上整夜亮着灯,守在孩子身旁,他们整夜不能合眼,一直提防着兴风作浪的祟,这就叫“守祟”,后来因为祟与岁谐音,而且因为过一年长一岁,就把“守祟”改为了“守岁”。"外婆绘声绘色地讲着,我的眼睛睁的铜铃大,手心冒着凉汗,紧握着外婆的手听完了这个古老的传说。

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总是感觉像鸟飞兔走般的快,我抬起头看了眼挂在墙的钟,23点58分,离守岁成功只有两分之差,此时外面世界仿佛被爆竹声给笼罩着,即使相隔1米远的人们都听不见对方嘴里说出来的话,只看见彼此的笑容满面,电视上的春节年欢晚会上的主持人们拿起话筒,开始大声的倒计时来10、9、8、7、6过年咯!我也兴奋的欢呼起来:“我又一年守岁成功了,我又长大一岁咯”此刻外公正拿着打火机,在门前点燃一个巨大的烟花,我捂着耳朵脸贴着门上的玻璃往外看。只听"嗖"一枚绚丽的烟花飞上天空,炸出来一朵朵五颜六色绚丽的烟火。现在,虽然科技高度发达,人们不再迷信,也没有“祟”这个妖怪,但亲人们依然为我们守岁。我想,这守的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孩子美好的期望、深情的爱吧。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和报答他们,为他们守岁,守着他们慢慢变老,守着他们平平安安。

虽然今年的除夕无法和和亲人们一起守岁,但家人的心却是无法切断的,就像家乡的习俗会永远流传下去一样,守岁与我紧紧相连。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家乡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7

“炼火场景宏大,气势壮观,热闹非凡,表演集音乐、舞蹈、体育、武术、戏曲于一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这里,是群山环绕的净土;这里,是山清水秀的净土;这里,是空气清新的净土。这里,是北纬二十八度四十九分到二十九度十九分之间的圣地——磐安!

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最让我敬佩的是这儿举世闻名的民间技艺——炼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它,让这儿世世代代生存的磐安人无不感到骄傲!炼火是因人赤脚在通红的火炭上表演而出名,炼火人也都是男性。仪式一般在农历十五和重阳节,同时这也是秋祭活动的重要项目。炼火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流传在我们磐安县的双峰、仁川、深泽一乡。这一活动既有原始社会狩猎后庆祝狂欢场景的不羁,又有神秘崇高的巫术色彩。既有艺术气氛,又不失亲近生活现实,而且还显得更具地方特色些。

炼火人都是自愿参加,据村里人讲,炼火人要提前三天吃斋后才可以参与。在傍晚时候,村里人已经开始张罗准备仪式了,村民们带着一箩箩的木炭,铺到画有八卦图案的圆形花坛上。炼火人穿着兽皮树衣,头上包裹着豹纹的头巾,倒还真像返回了原始社会一样,但也显得自己与他们格格不入了。看着离开始还有好一会儿,我又瞎逛了一圈。再等我回来时也已经开始了,想必也必定是错过了不少新鲜环节吧。比如:火浴净身、巡行……可惜呀可惜……

这一会儿有人敲着锣,有人打着鼓,也有人吹着号,气壮山河的气势就像一群野象奔涌而来。震天撼地的强劲似乎要摇裂了大地一样。

直径大概十五米的木炭已经在熊熊燃烧了。灼热的气流让我们这些围观者都不得不后退些。那些壮汉们手中握着钢刀,上下摆动着,不停鼓舞士气。领头人一声怒吼,就冲进火里头,后面的人也跟着怒吼,跟着咆哮,跟着冲进火里,扬起的火星就像太阳风,肆意舞起。随着一阵风,火星平摊成了一堵火星墙,纷纷扬扬,最后渐渐散去。我们围观的人都被扬起火星的热气逼后几步,可壮汉和老人们却一路小跑过火炭,而且只有怒吼壮势的`表情,并无一丝的痛苦神色。要知道这刚烧红的火炭可是达到七百多度啊!

领头人拿着钢刀在火炭下一插又一抬,然后再用力一扬,烈火一阵涌起,像涅槃重生的凤凰一样,张开双翅,昂头鸣叫。像这生命之火,激情热烈地在绽放,在诠释,在释放,在呐喊!天哪!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热烈,生命的执着,生命的伟大!生命不就是如此吗?张扬、沸腾、疯狂、狂野、不羁!我感动了,我惊呆了,我感叹了,我吓住了!这才是生命!这才是生命啊!这样壮观宏伟的场面,又岂是我这稚嫩简单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你亲自体验,亲自欣赏,才能体会那种炽热!因为生命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之物啊!

“炼火是浙江省土生土长的汉族原生态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赴汤蹈火、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参炼者赤脚在通红的炭火上表演而不会被烫伤。这种神奇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这样有着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传统民间文化应该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呀!这是磐安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磐安人的一部分!民间文化需要我们去见解,需要我们去保护,更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民间文化——炼火,在磐安这块净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这圣火燃烧着磐安,让磐安蒸蒸日上,更燃遍大江南北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8

老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炮会,以庆去年丰收,祈望来年兴旺。

在7岁那年,我兴志来潮,跑去跟爸妈说去看炮会,结果迎来的却是一个坚决有力的“不”字。理由很简单,我还小,一个人去自然不行,而父母日里工作也是幸苦,要父母陪着去自然不合情理。我也就只能呆在家里,自取自乐。

那天中午,午饭我吃得很少,也很快,早早地放下了碗筷,跑上自己的房间,闷在里面。回想每年十五过后,班里同学围在一起,谈论炮会的事情,想想自己也只能在一旁听他人说。每当同学们问到我,我也只能扭过头去,嘴里道着说了几年的同一句话“我爸妈不让我去……”

少顷,门外有人喊起了我的'绰号“老山羊”,我一听,哦!是“冬菇头”——他来干什么呢?我迈出门口,径直朝门口走去。“什么事?”我一脸疑惑地问。“今晚一起去看炮会吧!你都没去过呢!”我往屋里瞟了一眼。他似乎明白了,他走进屋里,很有礼貌地向我父母问了个好,然后说:“叔叔阿姨,我今晚想和你儿子一起去看炮会,行吗?他好多年没有去过,错过了好多精彩啊!如果你担心安全问题,我可以写包票,晚上我们整个班一起去,出不了问题的!我今晚一定一根毛都不少地送他回来。”爸妈见“冬菇头”写了包票也就放心了。就将信将疑地同意了。我当即高兴地跳了起来。

我和“冬菇头”约定晚上7点半在家里等他,他会带着全班来,集中后再一起去。到了晚上7点20,我的心情更加激动了,时不时跑到门口看看“冬菇头”来了没有。终于,7点28分,他到了。我跑了出去,与同学们会合后,我向父母道别后,大家向着寨子进发。伴随着一路上的月光、花草,我们一路上熙熙攘攘,边走边笑来到了寨子的祠堂,炮会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一般来说,炮会是在晚上8点开始的,现在已经7点50分了,很快就要开始了。尽管还有10分钟才开始,然而祠堂门前早已挤满了人,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炮会的开始。

8点到了,村长组织大家离中间的台子远些,避免开炮时火花会伤到人。第一项节目是“开炮迎新",意思是说点燃烟花来迎接新的一年,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看到这烟花的人万事如意,财源滚滚。村长点燃了烟花的引信,大家一起盯着引信燃尽,然后“嗖”的一声,烟花开始燃放,“轰、轰、轰——”近百响后,第一项结束。第二项叫做“二炮对接,连响定天” 。内容是说将鞭炮和烟花的引信连起来,点燃鞭炮,如果能连着响,那来年就是一个吉年,人人走好运。第二项开始,对接完成后,村长点燃了鞭炮,“啪啪啪---”千响的鞭炮响尽了,焦点就集中倒了引信上,一阵烟雾散去后,我看到了一点火光——引信点燃了!紧跟着64响的烟花也叫嚣了起来。

最令人激动的还是第三项“得炮者兴”。因为等村长放完冲天炮以后,炮壳会落下,这时只要谁捡到了炮壳,谁就会福星高照,万事如意。村长开始放炮了,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福运”的到来。“嗖”一炮冲天,“轰”炮鸣夜空","咚“炮壳落地。正好在我的脚边,我马上捡了起来,只是不知道关于它的祝福是不是真的。接着是唱戏,粤戏。这个我们都不感兴趣,便要回去。

临走前,“冬菇头”又数了一下人数,齐了才回去。

我回眼望去,原来寨子是这么美丽——,我怎么以前就没有来看看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9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耳边不时响起弟弟在背语文书上的春节童谣,但是跟我们这儿的风俗还不太一样。这不,来看看我们的腊月二十七,在干什么吧。

这一天,妈妈又把车子开到了奶奶家,只见门前几辆车的齐刷刷地停成一竖排,妈妈也将车子停在了这一行列中,我和弟弟都走下车来,满脸的.疑惑。奶奶走过来,把我和弟弟拉入了人群。“奶奶,这是在干嘛呀?”我好奇地问。“今天我们要请车神呢。”我依旧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请车神?为什么要请车神呀?”奶奶笑了笑,说:“请车神就是我们的一种风俗,这也是人们对平安出行的一种寄托。你们俩在旁边看着,不要瞎动东西。”

估计是时辰到了,只见爷爷搬了一张小方桌摆在所有车子的前面,奶奶在屋里端出一个大猪头,一只大公鸡,还有一条鲤鱼,都是熟的,整个的放在方桌上。然后爷爷又拿来一瓶酒三个酒杯,三双筷子,一个香炉一把香放在方桌上。只见爷爷先在三个酒杯里倒了一点酒,然后拿起三根香,将它们举至略微高出脸庞,弯下腰拜了三拜,站起身,把三根香插入了香炉。而一旁的奶奶呢,嘴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一头雾水,问道:“奶奶,为什么要在这儿倒酒呀?难道我们要在这里吃饭吗?”“这里可不是给我们吃的,这些酒和菜都是给车神们用的。”奶奶回答道。说着,就拉着我和弟弟在方桌前的一个草把子上磕了三个头。

磕完头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又绕着这些车走了一圈。只见几辆车子的头都朝向同一个方向,我一一走过每辆车子,现在中间的这辆车子上放着一个果盘,我脚垫了垫,想看看果盘里都放了些什么,只见里面放着几个红红的、诱人的大苹果和几根黄黄的嫩嫩香蕉,还有桔子等。弟弟馋得垂涎三尺,刚想伸手拿来尝尝,就被奶奶拦住了,“现在还不能吃,要先让车神吃,等会请完车神再拿下来给你们吃,吃个苹果,平平安安”。

忽然,我看到了妈妈、爸爸和爷爷每人手里拿了一个草把子,一袋纸钱,沿着车子的轮胎,走着,走到一个轮胎前就跪下来开始磕头,每一个轮胎旁都要磕三个头,并且烧一把纸钱。只见他们双手合并,两手高举过头,然后身体向下倾,两手再分开,放置身体两边,那样子是如此专注,每个动作都做得真心实意。家里的车子只有他们三个人开,所以要他们三个驾驶员磕头。而奶奶也不闲着,又开始念叨了:111、115、919……车神们,你们赶快来吃哦,多拿点钱去用用,保佑我们一家开车在外平平安安……我也在心里默念着——保佑我们全家出行平安。

一圈磕下来,爷爷他们又回到了小方桌前,又在杯中倒了些酒,过了一会儿再倒一次,共要倒三次。别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哦,妈妈、爸爸和爷爷又一次回到了车上,他们将车子都朝前移了移,奶奶说:只能往前,不能往后退哦。这也寓意着以后一路平安、一帆风顺。

现在车子越来越多了,大家都希望自己开车一路平安,也就有了请车神这个风俗,也不固定在哪一天,一般是春节前的两三天,有的人家就在车子前面烧点纸钱,有点去寺庙里请……不管哪一种形式,都是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出行的一种渴望,是啊,谁不希望可以出入平安呢?其实,每个开车人自己也是“车神”,遵守交通规则,小心行车,会“保佑”大家出入平安。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们家乡每逢到春节都是热闹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我可是非常心动的。 我们的除夕习俗其实全国都一样,大家都要一起团聚吃饭,开开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辈都去给长辈拜年,而我们呢?可说是大丰收,红包满了自己的.口袋,装满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时,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可见得春节多么热闹啊,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喜庆,这么欢喜。 客家人过年风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孩童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人孩童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孩童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孩童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我的家乡在川北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情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蛴蟆节”了。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我们老家,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经高僧指点,知道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蛴蟆”是方言,即“癞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乡亲们模仿蛴蟆圆鼓鼓的形状,用竹子制作蛴蟆灯,祭奠后,将蛴蟆灯扔进河里,以赶走“蛴蟆”,祈求来年身体健康,平安无事,从此,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大人们无论多忙,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孩子们精心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用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砍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竹节划破,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编扎进去。接着,在竹节下方,填上一些湿泥巴,里面插一根蜡烛或者自制的煤油灯。最后,在竹灯的表面糊上一层纸,并留一个小孔点灯使用。

蛴蟆灯可以做成了很多样式:如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状的、五角星形状的,应有尽有……看到各家门外摆放的蛴蟆灯,我们无不盼望夜晚早早到来。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终于降临了,先是村里一两个蛴蟆灯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动,红红的蛴蟆灯,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着,村子里左边、右边,提着蛴蟆灯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家门,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盘上的蛴蟆灯,掀开纸糊的门,把蜡烛点上,蛴蟆灯立即映红了大家的脸,爸爸在一旁再三嘱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烧着纸了”……送蛴蟆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家朝场镇上涌来,顿时,街道上变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红流”不约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蛴蟆灯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几个大人一同抬的蛴蟆彩灯了,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几个醒目的大字,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街头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齐高呼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这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光送蛴蟆的人群欢呼着,连路边栖息的夜鸟,也忍不住探出头来,和我们分享这无穷的快乐。

来到西溪河边,孩子们高举着蛴蟆灯不肯离去,在家长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蛴蟆灯甩进河里。

送走蛴蟆后,下一个“节目”便是摇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摇得“莎莎”作响,我跟大家一样,选了一根长势正盛的嫩竹,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同长。”

听爸爸妈妈讲,很多成都人甚至广安、遂宁周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老家的“十四夜送蛴蟆”风俗。现在,这样的民俗只在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比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些乡镇比较盛行。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潮,这样的民俗濒临灭绝,不过政府开始重视了,现在,家乡开始举办“蛴蟆”节这样的活动了。

小朋友,我们家乡的“蛴蟆节”也吸引了你吧?欢迎正月十四到我家乡来作客,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一独特的民俗吸引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对过节的兴趣越来越淡了。春节便春节,在冰箱里多放些东西,坚持几天不去菜市场而已。中秋便中秋,买来月饼也不吃,做做样子罢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飘越浓的时候,我们刚好学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眷恋,这种情愫抓紧了我,让我也深深的陷进了对家乡的怀恋之中。

家乡的端午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就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都弥漫着芦苇叶和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红色的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都煞是好看。熏艾蒿,我们这里离山远,艾蒿都是从集市上买的,在端午这天挂在门楣上,过几天干透了,取一两只在屋子里点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说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类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带香包,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饰物,挂在脖子上不时的嗅一下。系五色线,手腕脚腕都要带。但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黎明时分却去田野里拔“圣草”了。这里说的圣草,加引号,是我实在想不出当时大人们怎样说的。

长辈告诉我们,月宫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捣药,这些药是要在端午前夜,洒在各种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这些药还停留在草上,如果这时拔回来,熬制成水,用这水来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当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们就呼朋引伴的出发了,向着蒙着神秘面纱的田野,我们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农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气凉凉的,清爽滋润,周围都静悄悄的,你无意的一台眼,也许就逢上邻家来挖野草的孩子。相视一笑里,多少欢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这一天提前被惊醒了,那茁壮的青草上,露珠还在转动,我们需要的草是有讲究的,如猫猫眼,一摸眼就红的那种草,今天不怕它,就采。还有车前草,节节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家,这样那些神秘的药才会有效啊。慌慌张张的回家去,抬头看看天空,战胜了太阳般的自豪。现在想来,还觉得那种神秘如格林童话中的哪一篇,太阳一出,万物回复原貌的神秘。

又要端午了,谁还会去野地挖草呢,给孩子洗澡,有专门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懒得包了,吃不了几个,干嘛哪么费劲,买几个就好了嘛。可是,在种种过程里藏着的细心,乐趣,也买些就可以了吗?在能亲自做的时候,不要买了吧,因为一个简单的“买”字,让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