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经部 > 孟子 > 孟子读后感(通用21篇)

孟子读后感(通用21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1.35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读后感(通用21篇)

孟子读后感 篇1

关于霸道,关于齐桓晋文,孟子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不说,他要给齐宣王讲王道。

对齐桓公,对管仲,孔子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了。披发左衽,是夷人的习俗,汉人是束发右衽的。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维护中原秩序,保卫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他们富国强兵,北方的夷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征服了。

但是,孔子也说过:“管仲之器小也哉!”管仲的器局啊,还是太小!他只知道搞经济,给国库捞钱,富国强兵,称霸天下,还会打贸易战,但是他的霸业一世而息,没有建立制度文明,不能“为万世开太平”!孟子要谈的,不是一生一世的霸道,是为万世开太平的王道。

孟子读后感 篇2

一翻开《孟子》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因为在看书时,历史知识就像永不干枯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我的大脑。

看着看着,我好像进入了古老的春秋时代,仿佛看见孟子儿时逃学孟母脸上生气的表情;又犹如听见两军交战时人喊马嘶的声音,看见一个个青年将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甚至为不能帮上忙而感到遗憾。那个时代的诸侯国的.成败兴衰仍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现,令我感叹不已。我还对春秋时代的礼仪制度加深了一层了解,也更清楚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

《孔子》和《孙子》我也看过,但对我来说,却没有《孟子》给我的震撼力那么大。我要好好保存这本书,并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当中去,予以纪念。

孟子读后感 篇3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苍生的忧乐为本人的忧乐,苍生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本人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能够达到圣王的境地。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承继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命的具有,事业兴败,都与能否有忧患认识相关联。

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分化,此中次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意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重视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记着士的觉醒,对中国学问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当前,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后感 篇4

认清自己,从告别心灵鸡汤开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概理解为:读书是好事,但是不能完全盲目的迷信书本,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它,应该辩证去看待问题,过度的相信它,而迷失自己,不如不看。

这些年,我们翻开手机,随处可见的网络毒鸡汤,好像在随时告诉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有问题的。

最经常听到的:别人的女朋友过节都有礼物,而我却没有,你就是不爱我了;男朋友发几千块奖金,只给自己520元的`红包,你就是不爱我了;如果你爱我,你就要爱我的无理取闹,否则,就是不爱我。

就因为这些毒鸡汤,而忘记对方一直以来对你的好,用所谓毒鸡汤的标准,来衡量真心对自己的人,让自己活在深信不疑的网络毒鸡汤中,最后,还到处宣扬对方不爱你。

如果全世界的礼物都要统一发放,这不叫礼物,而是奖品。

也不知从何时起,温暖人心的心灵鸡汤变成了蛊惑人心的毒药鸡汤。

过度的把网络上的毒鸡汤,当作自己的至理名言,实际上你并没有找到自我,找到的只是别人的自我,与你无关。

人在一生之中,一定会有自己的闪光深刻,在闪光深刻来临之前,一定要保持内心的透亮,自己要走怎样的路,要做怎样的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切莫让自己雾里看花,越看越花。

有一句话这样说:“人生如尺,要有度”。

任何事情,过度的执着,往往会产生极端,学会做自己的直尺,因为有度,才有适;有适,才安宁。

孟子读后感 篇5

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六节段译?段译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曾皙爱吃羊枣,而曾子却不忍心吃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问道:“烤肉和羊枣哪一种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公孙丑说:“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呢?”孟子说:“烤肉是人人都爱吃的,羊枣却是个别人爱吃的。正象避讳时只讳名不讳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得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这个各性不出去伤害别人就可以尊重。美国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为大旗坑别人点钱财。印度泥贺鲁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谁家钱财和媳妇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实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挨揍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的各性就不用评价了。

孟子读后感 篇6

当我津津有味地读完《国学》时,妈妈看我对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给我买了经典国学系列书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认真地读起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为人恭俭,不侮夺人;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过则改之……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车胤囊萤”。

车胤从小就聪明好学,非常喜欢读书,经常捧着书在书桌前如痴如醉地看,周围人对他都是赞不绝口。但是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晚上看不了书,心里很是苦恼。有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里回忆着白天读书的内容,忽然发现一闪一闪的萤火虫,顿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找了一条很薄的手绢,把抓来的萤火虫放了进去,然后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认真的读书。

用这样的办法,他读了很多书,长大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虽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们一定要像车胤一样刻苦学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孟子读后感 篇7

暑假期间,我读了《孟子》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人对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诉我们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说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对它的理解是:人生中,敢于选择,才有机会。

在选择机会的那一瞬间,不同的决断,就会有天壤之别的结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来说。新疆的白杨,果断的选择了荒土,保卫家园,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态,却换来了笔直的干。它成了人类的保卫者,正直,质朴的象征。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沙漠里生长的仙人球,它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可它能够茁壮成长,点缀荒凉的沙漠,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不仅是植物,动物也是如此。鸟儿关在笼子里,盘子里装满了新鲜的鸟食,而鸟儿却放弃了这一切,站中笼口,张开了有点笨拙的翅膀,坚定的选择了蓝天与自由。

连那些动、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难道人类做不到吗?做得到,因为世间万物给予我们是同等的机会,在机会面前,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那选择瞬间,会成为生命的起点,成功的关键。鸟儿因选择蓝天而自由,白杨因选择荒土而得到称赞,仙人球因选择沙漠而辉煌。

在生活中,种种机会等待我们去选择,我们要敢于选择机会,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让生命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够完善自己。选择困厄的环境,善于去点缀,终究是快乐的。

我愿成为仙人球、白杨,更愿做那只展翅翱翔蓝天的勇敢的鸟儿。

孟子读后感 篇8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孟子读后感 篇9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读后感 篇10

《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梦珂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读《孟子》,就是学做人、为政。这是两千年多来《孟子》一直深受我们喜爱的原因。

孟子读后感 篇11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

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

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

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

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读后感 篇12

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或许是过年前巨大的能量场感染了我,或许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身体的疲惫不觉涌上来。今天发现,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阅读,身体锻炼,整理,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会有惰性,会有情绪,会喜欢“吃喝玩乐”一切不动脑的东西,这也是天性使然。

阅读《孟子》,这段时间是看不下去的,归结原因是心绪不宁,工作了的我特别容易受到周围能量场的影响,这两天一直都在购置年货,也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现在发现,读《孟子》实际上是在吸收来自国学文化的高频能量,《孟子》,久石让的音乐,优人神鼓的《托钵僧》,这些都是很纯粹的能量,每天站桩,每天听音乐,每天阅读,每天做这一件件小事来改善自己生命的状态,这些都是养人的宝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时间和他们相处,去感受他们一点一滴。今天站桩的时候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链接,我感觉到腹部的气在一点点往下沉,优人神鼓的音乐不断进入我的身体,我通过身体不断抖动将身体的负能量和情绪排泄出去,完成了整个能量的循环。

阅读《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对世人的仁爱和精神境界。一个人的言语是他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我感受到这位智慧的老人对世间的仁爱。

阅读《孟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在人世间为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屏障,让那些浊气远离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护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东西,这也让我受了很多伤害。

现在我渐渐地为自己的内心构筑一个帐篷,好好保护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齐家。

孟子读后感 篇13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今天,我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诵读》里读了《孟子》。

首先,我觉得《孟子》经典之处在于他有胆量说出来。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决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历辞。”短短几句说明了孟子敢说敢当的气度。在《梁惠王》里,讲了孟子对国王的'教导,使得国王暗自佩服“寡人愿安承教”。

其次,我觉得孟子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块五亩的地,养的有蚕,种的有桑树,坚持下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衣服穿了,因为蚕吃桑叶,蚕长大以后可以吐丝做衣服。其道理更深刻:一个人如果做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一定是成功者!

读《孟子》使我受益无穷。我也要像孟子一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孟子读后感 篇14

《孟子》一书中《梁惠王(下)》篇里有孟子与梁惠王等君王非常精彩的对话,通篇论述孟子的“仁义”、“王道”思想,运用大量的典故比喻来劝诫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使天下统一,倡导“仁者无敌”。孟子由“五十步笑百步”,“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等一系列的类比,使君王由衷地感叹:“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进而认可孟子“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以这样的做法去满足所想达到的目的,好比爬到树上去捉鱼,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方法与目标大相径庭,相差甚远,越是努力,离目标越是背道而驰。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与类比,说明一个道理,君王也想治理好国家,也有美好的愿景与目标设计,但方法手段都太过功利,没有抓住“仁”的根本。以“威“而非以“德”,以“利”而非以“义”为目的,造成了自己的努力与目标诉求反而相反的尴尬局面,且孟子又进一步指出:“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告诫君王爬到树上去捉鱼,虽不得鱼,却无祸害,但君王以这样的做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处心积虑,劳民伤财,不但达不到目标,反而会引祸上身,提醒统治者要以正确的手段来达到正确的目的`。

另外,孟子一向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但在此他又特别提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也即没有恒产而有恒心的,只有士大夫才能做到,这类人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道德,有信仰,有追求,如果君王改革政治,施行仁政,就会使士大夫都来归附,进而百姓们都来归附。那样王国就会兴旺发达,民众就会安居乐业,君王也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我们现在发展经济也好,改善民生也罢,政策与措施都要接地气,可操作。特别是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更要实事求是,不可为单纯的完成任务而不讲工作方法。“不忘初心”不仅仅是指我们的来时去路,同样也指我们践行初心的方式方法。总之,不能脱离群众,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行为也只能是缘木求鱼,距初心越来越远。

孟子读后感 篇15

《孟子》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体会颇多。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孟子对“仁”的重视。在第一章第一节,孟子初会梁惠王时,对王“曰利”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第二节,我们便认识了周文王这个人物。他就是以“仁”来行王政的典范。《孟子》书中多次提到这位伟大的君主。他建台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乐意帮忙,在文王说不着急时,竟还愈加卖力,还将台称为“灵台”,将池称为“灵沼”。麋鹿鱼鳖都可以在其中快乐地生活。各国老百姓都愿意成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过上幸福的生活;面对蛮横无理的昆夷,文王还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礼有节,不跟他们一般见识……所以,他深得民心,成为百姓“引领而望之”的君主。这才会有后来孟子的一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则王。

“仁”的力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论何时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谋利的`君主和官员,永远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汉文帝在位时,躬行节俭,励精图治。采取了“薄税敛”、“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禄为兰考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成为官员们学习的优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众……

“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为政者,我们每个人都要将孟子主张的仁义藏于心间,处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仁处事,这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孟子的仁义主张在当时虽不得赏识,但是却能够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我们现代人应深刻领悟,将其发扬光大。

孟子读后感 篇16

读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学而又仁爱的伟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们的古人很厉害,但是他却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还要高出很多。现在让我来谈谈读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关于国家发展这一问题的。也希望你可以从孟子身上学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识和精神。

一直很喜欢孟子的`一段话:“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因为老百姓快乐而感到快乐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老百姓的忧愁而感到忧愁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忧愁而忧愁。因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也因为天下人的忧虑而忧虑,如果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的(统治者),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因为这段文字,我联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当今社会。因为我们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保持着思想上的先进性,始终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方向,走群众路线。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而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努力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解决一切阻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就譬如说,在最近的几年里,中国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宁愿国民受苦,也倾尽国力去支援一些国家,却没有得到友谊的事情让很多中国人很不满。在本国国情不容乐观的情况(中国的失、辍学儿童人数世界第一;九亿农民几乎没有任何医疗社保)下,为何没有加大力度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反而寻求外在的好名声呢?就我个人而言,当然是觉得党和国家早日解决这些在百姓眼里、生活中是大问题,与人民大众直接相关的事件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最广大群众支持的决策才是最容易施行和收到成效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出现“政策的形成和施行吃力不讨好,还遭民怨”的事发生,希望我们的党和国家在今后的决策中可以更关注民生。

孟子读后感 篇17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孟子读后感 篇18

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王权能够以仁治国。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刚”“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内心充实,道德完满的精神状态。也只有不断地完善,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常用孟子的这段话来激励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读这铿锵有力的警句都让我头脑清醒,使我浑身充满力量。感谢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总之,通过诵读《孟子》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经典不厌不回读,每读一遍就会增加一分对《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读《孟子》,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学习。

孟子读后感 篇19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后感 篇20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王权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孟子读后感 篇21

我们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倡顺应天性、专心致志并循序渐进;在文艺思想方面,鼓励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修养,并主张文艺应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简而言之,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发展了心性之学。

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的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该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

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简单,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发现自己,尽力行善。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善心为何还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剧?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导致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外界污染。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的。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到底是哪里呢?因为孟子没有继续论证恶的根源,然而恶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认恶在人性中的存在。

其实,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就说明了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以为自我服务为目的的。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天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现实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一个人。

本性善恶的话题,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执一词,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能解释很多问题。人性善恶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恶基因表达的得比较强烈,不好的文化对恶基因起促动作用,就会导致后天罪恶的形成。

我认为,在我们能够努力的范围内,就是正视我们的人性,其善恶交融的本性。在价值观和基本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我们只有一直在努力,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主导,因为人的思想个体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才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进行引导。然而对于人的引导,对人性善的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纯粹的父母给的环境,社会氛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