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言警句 > 经典语录 > 佛语经典语录 > 有关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有关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4.74K 次

佛经有很多部,所以也就有了很多经典的语录。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有关佛经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有关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有关佛经经典语录

1) 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2) 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解在行处,行在解处。

3) 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 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

4) 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

5)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6)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7) 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

8) 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9) 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有关佛经经典语录集锦

1)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

2)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离自离。

3) 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净明体。

4) 性乃本具,万古恒常,非由因缘聚会而生者也。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5) 诸法缘生者,谓一切法本来无生,但由因缘聚会,假现生相耳。

6) 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言,便是诸法。

7) 欲遣我执,最妙观空。

8) 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9) 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10)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

11) 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 道元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

12) 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是处。

13) 欲得作佛去,不舍众生心,但莫污自性,即是解脱义。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14) 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15)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16) 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 盘 。 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17) 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18)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19) 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20)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有关佛经哲理经典语录

1)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2) 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3)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4) 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

5)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 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7)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8) 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9) 天地在乎,万化由心。

10) 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

11) 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12)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13)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14)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15) 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16)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17)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18)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19)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0)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21)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22)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23)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24)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不住六尘生心。

25)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26) 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27) 念是业识,而性体中并无是事。

28) 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29) 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

30) 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 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