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言警句 > 励志 > 励志故事 >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6篇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6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4.74K 次

明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名的人物,很有名气的一些人。但大多数明星想要出名还是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才有今时今日人人令人熟知的大明星。本站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6篇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1:王凯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扮演“靖王”的王凯大红大紫。微博上成群结队的拥趸者,争抢着要当他的“靖王妃”。对于他的忽然爆红,很多人一开始很惊讶,而事实上,王凯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足足准备了十年。

书店“搬运工”,偏想做演员

其实王凯从小就对表演感兴趣。在高中学业最紧的时候,他看课本上有《雷雨》,就“不务正业”地组织同学们拍话剧。当别人都在刷题刷分的时候,他却袖子一拉,演起了周萍。“那时候心气比谁都大,表现欲特别强。”

虽然有个“演员梦”,但并非出生于演艺世家的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培养。相反,从来没有人看好过他的表演梦想,包括其父母。

王凯的父亲是体育迷,希望儿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所以5岁时王凯就开始踢足球。而老家湖北出了一批跳水冠军后,父亲又打算让儿子去学跳水。母亲则希望他好好读书考大学。王凯想学表演,他想像赵薇一样去考中戏!“我当时本来想考艺术院校,我妈不同意。恰巧,高三高考压力很大的时候,新华书店换老总,可以给内部职工造福,新华书店的工作当年算是不错的铁饭碗。母亲给做工作,我就直接去工作了。”

可是王凯不开心,工作稳定却无聊,女生负责站柜台,男生就负责搬书,好像一眼就看尽了20xx年后的生活。而那个本来就缥缈的演员梦,似乎更遥不可及了。但无聊的工作给了他很多的私人空间,不用像上学时再受父母管制。那段时间王凯参加了很多电视台的活动,终于有一天他有了一个去北京拍广告的机会。当时的广告导演看王凯形象不错,便问他是中戏的还是北电的。就是导演的这句无心之语,激发了王凯人生中全部的信心。

最后他瞒着父母,偷偷辞去了新华书店的工作,只身前往北京学表演。当时,他第一个知道的学校是北京电影学院,因为《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知道赵薇还有这个学校;《永不瞑目》火了陆毅,让他知道上海戏剧学院;《将爱情进行到底》火了李亚鹏,让他知道中央戏剧学院。“虽然这些当时对我来说很遥远,但不去试一下怎么知道。”

后来他查到,中戏在北京教育学院租了一个地方办培训班,四个月。可一问,学费要一万多,还已经开课两个月了!怎么办呢?没钱呀!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回家?肯定不行。可人家说了,要来也可以,一万多的学费一分钱不能少。当时是20xx年,一万多元可不是个小数目,王凯只能给爸妈打电话。父母也想通了,至少孩子还是想学东西,不是辞职在外面胡混。让王凯想不到的是,在关键时刻,竟然是一直反对他演员梦的父亲伸出了援手。

这短短两个月的培训,却让王凯受益匪浅,热爱+努力,20xx年他就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张翰、张俪、马丽是同学。

从此王凯踌躇满志,“读大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外形不差,专业出色,相当自信。”果然,刚毕业,就被当时国内最负盛名的一家经纪公司签约。同学艳羡,家人欣慰,王凯甚至把之后能拍什么样的角色,演什么样的戏,走什么样的路都欣欣然地规划好了,仿佛走红只是一夜之间。

20xx年,公司12周年庆典上,老板将王凯、赵丽颖等7大新人介绍给冯小刚、徐克、张纪中等圈中大腕级人物,在台上被连连称赞,可现实的残忍却让人瞠目,下台后却将近一年基本没戏拍。签约公司名气大,艺人几乎每天都能参加大小晚会、走各式红毯。可是那些高额的制装费、化妆费都要王凯自己付。“走在红毯上笑脸盈盈,可是转念一想,兜比脸还干净呢。就是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好像和我想当演员的本质越来越远。这应该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王凯说那段时间很消沉,他曾不分白天黑夜地打游戏,怀疑人生。

演“娘娘腔”,成了“黑历史”

快要走投无路时,20xx年王凯在电视剧《虎穴》中饰演一个小角色,算是“正式进入娱乐圈”。

王凯

20xx年他又接了部戏,叫《丑女无敌》,因为瘦削的外形,王凯在剧中饰演娘娘腔“陈家明”。红色框架眼镜是他的标配,搭配红色紫色等夸张配色的衣服,有时甚至还有豹纹丝巾等同样夸张的配饰。而且剧中的这个角色说话时翘着兰花指,妖性十足。尽管王凯非常不喜欢,但他还是咬牙坚持演了4季。“说实话,这个角色在当时的中国电视剧史上是开了先例的,那会儿大陆的电视剧哪有娘娘腔这样的人物呀!所以我是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觉得应该给自己勇气。”

就这样一拍就是两年,将近200集。一个大家印象中娘娘腔的角色,被他成功塑造出来了。但当时也有很多人搞不懂,王凯怎么会去演娘娘腔?其实他也是迫于生计,再说新人有戏演就算很不错了,根本没有选择权。

“娘娘腔”对王凯的福兮祸兮也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丑女无敌》热播时,嗲嗲的“家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算轰动一时。就连王凯回到湖北老家,街坊邻居都来围观,可他却隐隐感觉到一丝不对味,尤其是父母看上去欲言又止却忧心忡忡。终于有一天父亲忍不住问,你怎么演了一个那样的角色啊?原来爸妈总觉得人生如戏,怕生活中的儿子也和“家明”一样,甚至一度怀疑儿子的性取向。无奈,孝顺的他又一次次耐心地给他们解释,那仅仅是角色需要。

由于被贴上“娘娘腔”的标签,“家明”简直成了王凯的“黑历史”。因为这部剧,让刚刚出道的他,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能留在北京,能有钱吃饭继续拍戏。但也曾一度遭到铺天盖地的各种非议……“家明”风波之后,王凯不想再演娘娘腔,于是他把同类型角色全部都推掉,但因角色深入人心,始终没有其他角色找过他。之后曾经有八个月时间,王凯根本无戏可拍,眼看着要山穷水尽。

就在王凯以为自己的演艺道路要到头的时候,20xx年,导演张建新大胆启用他去参演一部年代大戏《知青》,此剧的制片人正是现在“山影”的大神级人物侯鸿亮。至此,好似新人身份,王凯才一步步积累起人气并摆脱了“娘娘腔”的形象。王凯说,如果没有张新建导演大胆起用他,他真不知道自己还能挺多久。

在侯鸿亮眼里,王凯从来都不是什么小鲜肉偶像派。“他是个非常认真扎实的演员,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和他第一次合作是《知青》,那部戏在冰天雪地里拍摄了七个月,不少年轻演员没撑住,走了,但他坚持了下来。”

当时为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王凯是真拼了。为了制造暴风雪的效果,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他还让剧组搬了一台鼓风机对着自己的头吹!到后面一场戏拍下来,王凯刚躺到暴风雪中,脸上就立刻敷上了一层薄薄的冰雪,双手都冻得没有知觉了。“不夸张地说,拍这部戏,除了地震,什么自然灾害都遇到过,我被晒伤过,也被冻伤过。”同爸妈笑着谈起这些“小艰辛”时,儿子的努力和拼命令他们心疼得偷偷抹泪。但值得庆幸的是,天道酬勤,因为这部戏儿子总算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

20xx年,因为侯鸿亮,王凯得以进入《北平无战事》,终于迎来了事业新高峰。王凯在剧中饰演方孟韦,是刘烨饰演的方孟敖的弟弟,刚一开播就让人眼前一亮。由于七大影帝同台飙戏话题足,“北平”播完后大家只记住了“方孟韦”,没能让王凯大红起来。不过《北平无战事》成了他事业的转折点,王凯因结缘孔笙导演、侯鸿亮团队,之后才签约到山东影视,这才有了后来的《伪装者》等。

转型硬汉

《琅琊榜》一战成名

看完《北平无战事》之后,导演觉得王凯演技很棒,在筹拍《琅琊榜》时,认为他的形象和性格挺适合剧中的“靖王”。

后来王凯才知道,《琅琊榜》是根据海宴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大型古装传奇电视剧。靖王萧景琰和林殊之间的情义深深打动了王凯,而比起男女情,王凯更感动于兄弟情。当时他把这个剧本看完就哭了,“我看过那么多剧本,没有哪个剧本像《琅琊榜》一样让我哭了那么多次。你说现在这个社会,还有谁愿意为了一个不知死活的人拼命?没有,靖王是我的理想人格,所以能够在戏里完成这样的角色,有一种梦被实现了的感觉。”

其中有一场戏王凯记得特别清楚。他去“母妃”那对峙,说:“为什么你们所有人都知道梅长苏就是小殊,而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那场戏拍的时候,王凯拿着剧本走到孔导身边说,这场戏应该怎么表现?演员和镜头语言怎么结合才能把内心的那种痛苦、悔恨、各种特别复杂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两方面王凯都很头疼,没辙。后来孔导就对他说,“你先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走一遍。”

王凯把剧本念了一遍,没想到竟然忍不住哭了,眼泪噼里啪啦不停地掉,控制不住。导演说,先别有情绪,留着,不然一会儿拍的时候就没了。王凯就一直很难受地忍着。等正式开拍时,他从门口走到母妃面前,只有十来步,但感觉像走了上下五千年。事后大家都说他演得特别好!

鲜为人知的是,为改变自己瘦高的“娘炮”外形,早在《琅琊榜》开拍前,为塑造久经沙场的“靖王”这一硬汉形象,王凯就开始拼命健身。从简单的慢跑开始,到基础的立定跳远、俯卧撑,再开始接触重量训练,包括哑铃和杠铃卧推。在不断增重、塑造线条的同时,王凯也在挥汗如雨间找回了男人味。

《琅琊榜》中,王凯的形象帅气十足,不仅彻底甩开了曾经的“娘娘腔”形象,而且他诠释的靖王,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坚定,通过冷酷眼神将靖王这个角色塑造得隐忍而又坚毅果敢。

20xx年9中旬,《琅琊榜》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飙升。到10月上旬,创下了高达3亿3千万次的网上点击,在中国50个主要城市收视排行第一。接着,该剧还将陆续在美国、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播出。

与此同时,凭着精湛的演技,并非主角的王凯却一跃成了国内炙手可热的“小鲜肉”。微博上成群结队的粉丝,争抢着要当他的“靖王妃”,就连王凯自己也有些不适应,机场大规模的接机粉丝一度吓得他躲进了厕所。有网友说,王凯的经历可谓“十年磨刀,一朝成名”!

然荧屏外的王凯今年已经33岁。事业上顺风顺水,但生活中的他同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烦恼,比如每次回家妈妈都催他快找女朋友,甚至还介绍朋友家的女儿给他认识,王凯一听这个头就大了,立马叫停。父母被逼急了就说,“你先给我生个孙子出来行不行?”这让王凯啼笑皆非:“我不结婚,哪生孙子啊?”王凯有个妹妹,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也难怪爸妈为他的婚事着急上火。

潜心修炼20xx年,如今终于成了人气偶像派,王凯说,很多人曾有过梦想,但大多数人不敢抛弃太多,不敢执著地为梦想努力,而他是一个敢于放弃很多东西的人。“如果没有当初坚定地离开,我可能现在还是一个书店的搬运工!”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2:张曼玉

5月3日的北京草莓音乐节,狂风一阵接一阵,可这并不妨碍张曼玉要演唱的热情。开嗓前,她边捋着乱发边自嘲:“我在百度上搜,怎么在草莓节上唱歌不跑调,但是我没有搜到,所以今天我还要继续跑调。”

坦率到令人发指的她,本身就像8级强风扫过音乐圈。此前两天的上海草莓音乐节,好奇“张曼玉到底能把歌唱成什么样”的歌迷,多到愣让现场叫停售票。很快,一首《甜蜜蜜》揭晓了张曼玉的现场唱功——嘶哑、沉迷的烟熏嗓,低到有时找不到调儿。乃至有人幻灭地说她这是“被上帝放弃的声音”,以及“完全颠覆女神的气质”。

可张曼玉才不介意将过去归零,哪怕是砸了自己的招牌。紧接着,她在北京草莓音乐节上的这番告白,“我演电影演了20次还被说成花瓶。唱歌请给我20次机会”,又不禁让人为她点赞。

张曼玉

两年前Vogue120周年庆典上,张曼玉就过了一把跨界的瘾。头顶红色礼帽、身披白色马甲,搭着闪亮皮裤,朋克范儿十足地唱了自己作词的歌曲Visionary Heart。一开口就让人呆掉,随心所欲的调子,老烟枪式的声音,跟她的单薄、优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那时,人们才知道,淡出了娱乐圈的张曼玉原来一直躲在家里搞单曲创作。人们以为她只是玩玩票。谁料,今年3月底,她真正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签约了摩登天空,国内最大规模的新音乐独立唱片公司。

张曼玉转型做音乐,圈里人不看好的并不少。关于为什么选了摩登天空,就有业内人揣测,“因为唱歌难听,所以才要走另类路线”, 以及“音乐节需要噱头”。

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觉得这说法都挺无聊的,连驳都懒得驳。在他看来,签约张曼玉的考量没这么多的小九九,有的倒是同气相求的节奏。1月份两人相识,用沈黎晖的话说,张曼玉的亲和力、声线和音乐审美都超过了他的预期。张曼玉喜欢的音乐风格偏电子摇滚,比如,英国的Portishead、法国的Air,以及比较偏民谣的Cat Power等,与摩登天空正好气味相投。沈黎晖主动提出合作,张曼玉当场表示了兴趣,接下来的运作推进,不过就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沈黎晖看好张曼玉的唱功,哪怕她的烟熏嗓多被人诟病。在草莓音乐节前夕,他接受《人物》记者采访时怒赞张曼玉,“声线具有某种标志性,这是一种天赋,是一种气质。做音乐这种先天条件很重要,不是靠努力就能获得的。她就是她,不可复制。”

签约当天,沈黎晖记得张曼玉说,“终于要开始了,为这个准备了七八年了。”谈及草莓音乐节以及台下几万人的虎视眈眈时,张曼玉自信满满、全无含糊,“我不怕啊,我就是演员啊。”

北京草莓音乐节上,张曼玉只来得及唱了3首歌,This Bitch Called Love、Why did you do it以及Stay。唱第三首歌前,她抱着话筒慢慢讲:“我是49岁7个月43天,快到50岁了,我也不介意。到了这个年纪,我走了那么长的路,今天才是我的梦想实现。”

Stay唱到后半阙时,风力瞬间大到将舞台棚顶一角掀起。张曼玉试图唱下去,直到工作人员上台强行将她拦腰护住,她才撒手话筒,扔下了一句“我不想停”。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3:张译

20xx年9月可以说是“张译月”,先是与海清搭档主演的电视剧《抹布女也有春天》热播,这部剧还没播完,与孙俪主演的《辣妈正传》又在各大卫视黄金档播出,网友大呼“老公不够用”,“张译很抢手”。有网友说:“国产婆媳剧是被张译垄断了吗?每次换台就看他换个老婆。”一时间,张译被誉为“中国好老公”。

可是,初见张译的人,会纳闷他怎么会是演员,又怎么会这么红?因为他的外形淳朴无心计,而且性格太过内敛。但就是这样的张译却用他精湛的演技,将那些小俏皮、小心思、真情流露处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你都会觉得那是镜子中的另一个我,那么真实。这个“小眼睛男人”用他稳稳的奋斗,终于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吊丝”战士,很单纯

从《士兵突击》中的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疯魔太爷孟烦了,到《新上门女婿》里那个挑战强势丈母娘的一根筋女婿田冲、《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奋斗男石小猛,再到《抹布女也有春天》中的吴桐、《辣妈正传》里的新好男人的代表元宝,他的角色千变万化,却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正如美好的故事都离不开曲折,张译的演员之路也不是水到渠成的。他并不是那种十分热爱表演一早就立志成为演员的人,相反,甚至有相当一段时间还瞧不起表演。

自从张译出生,父亲就玩命挖掘他的优点。听人说他嗓子好,就让做音乐老师的母亲教他识谱,唱不同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有亲友聚会,就逼他当众唱歌。

偏偏张译从小脸皮薄,怯场,一上场就口干舌燥,手心冰凉。每每在大家掌声雷动两三次后,都只听见爷儿俩相互指责的声音,而不是他的歌声。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每每登台前5分钟,张译都会有“濒临死亡”的体验,腿抖,手抖,麦克风抖,把麦克风靠在前胸,衣服抖。他说,害怕露脸,这是不自信的缘故。

张译

虽然胆小,但儿时,张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播音员。高二,试着考了一次北京广播学院,专业第一,有了自信;高三再考,被少数民族同学加分占了名额。17岁,理想破灭,手里握着居委会大妈送来的“待业青年证”。

两年后,去北京参加文工团表演类学科的考试。他找来一辆破自行车,骑车到北京广播学院,想看看自己痴迷了5年的地方究竟神圣在哪里。一路逆风,骑了两小时,整个人像一只帆。

在广院,张译把教室走遍,趴在后窗看着老师们讲课。来回走,连厕所也没放过。最后走出大门,一拍胸脯,“广院,不过如此!”骑车回去,又是逆风,“扬帆”3小时。回到驻地,大病3天,广播梦就此断了。

待业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个机会,他上了哈尔滨话剧院的自费学员班,学费3万元。话剧在他的少年期留下过惊恐的回忆,那出戏叫《赖宁》。他坐在第一排,看到演员化得红红白白的面孔,表现山火袭来时放起了干冰,烟雾弥漫到观众席,很冷。这个印象一直延续到一年后观赏了另外两部话剧:《地质师》和《一人头上一方天》,他为话剧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才知道话剧不都是那样的。

1997年,北京战友文工团20xx年来第一次招生,张译蠢蠢欲动,但有人告诉他,军艺毕业后无非也是分配到“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军区文工团)。可张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报名了。他清楚地记得怎样换乘公交、地铁和黄“面的”。穿过一片麦田和垃圾场,吃了满口黄土,春天,张译经过一通土路颠簸来到战友文工团所在的八大处,绿门绿窗红墙灰地和绿军装。想想他的单位,紧邻市中心索菲亚大教堂,有着天鹅绒幕布的哈尔滨话剧院,张译简直要退缩了。

考完试回到哈市,又要交学费了,他们家已经欠账3.5万元,为了躲避老师追讨,张译每天上课晚来早走,几次还是被班长堵上。等待了两个月,他忍不住打电话给战友文工团,那边告诉他:你声音不错,其他差点,我们还有两个自费生名额。

这个自费生学费一共4500元,相当于话剧院一年的学费,但自费生不但没有津贴,还要交几千元的置装费,从茶缸到鞋垫,都要自费,家里又欠了一大笔外债,张译成了“吊丝战士”。他表现得极为勤快,16个学员里有两个自费生,他这个自费生头半年就当上了班长。大年三十拴着绳子通垃圾道和厕所,用自己的脸盆倒完粪便和灰土,晚上拿开水、洗涤剂、二锅头三遍消毒后继续用这盆包饺子。

新兵头一个月不让洗澡,第一次进澡堂时看到每个花洒下都排了10个老兵,大池里的人只能站着,当他等到老兵差不多出去了,就去洗淋浴。刚抹上肥皂听到紧急集合号,带着一身肥皂泡的张译和全排战友一起急行军,负重20多公斤,他除了装备、八一步枪,还背了一口大锅。那天是大年初一,到了终点他们把身体埋在一尺多厚的雪里。

“部队某些方面会催你成长,某些方面又特别单纯,我到现在没有进过迪厅。”那种生长是简单的,或许是粗暴的。张译对那段生活充满了感激。

被抛弃,却不放弃

张译和表演课代表早恋了,队长放言:只要被他逮到一次俩人都开除。只有一部分学员能提干,于是总有积极的线人向队长汇报:张译又和那女孩单独相处了。有次他俩在一个屋里,队长一脚踹开门,屋里只有女孩,张译就躲在门后。另一次全班在食堂地上睡午觉,他和姑娘在女厕所里幽会,队长接到线报猛敲门。开门后又是只有姑娘一人,张译奋力取下了窗户上的铁栏杆,钻了出去。等队长赶回食堂,他已经躺在地上装睡,还流着口水,这一刻他的表演天赋全激发了出来。

可是,张译却一直没戏可演。虽然也抽到过两个小品的表演机会,但总是“特别倒霉”地落了空。好不容易轮上一次,却因为紧张发挥得不好,处女秀以失败告终。同学们都演上主角的时候,张译的“主业”是在下部队的晚会中演双簧,偶尔也兼职主持人,并且负责装台卸台等一系列“副业”工作。

20xx年,领导很兴奋地跑来告诉张译一个“好消息”:他可能被提干,去政治处当干事!因为张译的字写的不错,而且速度快。好消息却让张译觉得“挺五雷轰顶的”。他打电话回家求助,不想父亲很快给他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公文写作的实用技巧》,还是1970年代出版的,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于是我决定不好好表现,不过这分寸很难把握的,既要让领导不开除你,又觉得你确实不适合军队的文职工作。”毕业的时候,张译如愿地没有进政治处提干。没有戏演,又没有活干,张译说:“那个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所幸的是,“被抛弃”的张译还是能从文字中找到证明自己的快感。除了写会议纪要和报告,张译还有一个副业是写晚会的串场词,单位大大小小的晚会几乎都出自他手。在写了太多他觉得没用的东西之后,张译终于决定,自己要写个剧本。

“其实我写剧本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老没戏演,所以想不如自己写个剧本给自己演吧。”单位小品大赛前,张译写了处女作,是一个短剧《文小姐和武状元》,讲一个城里的千金小姐和偏远部队军官的爱情故事。

剧本被很多人看好,但小品最终没能演成。不服输的张译铆着劲地把剧本送到了《剧本月刊》,编辑很赏识地刊登了。“我特别解恨地拿着杂志去找了团长。”拿着600块的稿费,张译和演出团的哥们一路上就把钱吃了。

演戏的梦想越来越远,张译开始觉得写作也是条道路。“我爱的是戏剧,不仅是演出。虽然剧本是一个人的战斗,但有时候一个人写到半夜,一边哭一边跪着写的状态也会让我觉得着迷。”20xx年底,在一个短剧得了全军比赛的大奖之后,张译被推荐单独创作一部小说改编的20集电视剧。“前后忙活了五六个月吧,写到18集的时候,制片人忽然说不要了。”

张译当时很受打击,“那时候每个月千把块的工资,要买书买资料缴话费。房子是借朋友的,他一回来我就得挪地,门口有6块钱的石锅饭,我每天吃那个,加一个鸡蛋是7块钱,我真不敢加。”

死角之后,便是光明

团里外聘了一位老导演拍一部电视剧《红领章》,这位导演在20xx年用过张译跑龙套,对他印象深刻。当她从学员中挑出他的照片时,团长却说“他演戏就是个死啊”,请导演再考虑一下,老导演坚持把张译定为男三号。这时张译已经接到康红雷的副导演的试镜电话,也是男三号,为了向团里证明自己,他推掉了,以团里的工作优先。

谁知团里又换了新导演,张译的男三号被拿下,改作场记。他和团长说:“外面有戏找我,康红雷的《民工》。”可团长根本不相信这件事。

被团里否定后,他厚着脸皮又去打电话给康红雷的副导演,委婉表达想去现场看看,人家很大方地说角色还没定。他一身军装,在楼下仰头看着剧组租的公寓和制片人张纪中的车,发出一阵阵土包子的啧啧声。

拍《民工》的时候,副导演向张译转达康红雷的意思:你和你的对手女演员是所有演员里表现最差的,你们拿着纸、笔去剪辑房学习一下别人的表演。在剪辑房里张译迷茫了,他以为表演就应该像生活里一样自然,但他看的片段都是他认为过火的表演方式。直到看完成片,康红雷有天对他说:“你演得最好。”因为现场表演和完成片是两回事。

第二个肯定他的人是陈建斌,《民工》播的时候,张译在《乔家大院》里演陈建斌的跟班,一个戏份特别少的角色。陈无意中看了电视,第二天抓着他问:“昨晚放一电视剧,里面一演员特别像你!”知道是他后,陈建斌和导演胡玫说:“你看了《民工》没?他为什么会演现在这个角色?”陈建斌为张译抱屈,胡玫只好说:“我错了。”

以前在团里总被否定,越否定越不自信,越怵舞台,形成恶性循环,有了外界的鼓励,张译渐渐进入了正常的状态。

20xx年,他写下了长长的《我的请愿书》,向康红雷表达想要加入《士兵突击》剧组的愿望,其实那时康导已经定下他演史今。而此时,被团里认定“演戏是条死路”的张译,却成为面临改编的文工团的重点保留对象:相比于他的演戏天分,他的创作才能更被团里肯定。“团里需要编剧,如果我一年之内能完成三四个小品剧本,就准我外出拍摄《士兵突击》。”

此时,距离《士兵突击》开机不到一个月。张译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对始终热爱的表演事业,张译打起了《转业报告》。当他把转业报告递上去后,政委哭了,不同意。可张译已经下定了决心。

递上转业报告的第二天,他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车,拍摄《士兵突击》。6月回北京,在天安门完成最后一个镜头,那天他接到战友的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转业,批了!”借着《士兵突击》中的史今转业,他大哭了一场。

《士兵突击》后,张译出名了。出名,容易导致自我膨胀。坚持说自己不是名人的张译直截了当表示:“谁膨胀了,谁的艺术生命也就到头了。千万别觉得自己是在高处。没起来过,也就不存在摔下去的危险。”

那之后,张译的片约不断,《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雪花那个飘》、《北京爱情故事》等等。尽管成名对于张译来说来的有些晚,但是用张译自己的话说,“安逸当中出不了艺术”,从当年的“吊丝”到现在的炙手可热,张译靠的是他超强的耐力和稳稳的奋斗,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任何一种成功,需要机遇,但绝无侥幸。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4:李晨

他是《十七岁不哭》里的简宁,他是《士兵突击》里的吴哲,他是《北京青年》里的何东,他更是《麻辣女兵》里的陈雄……他就是李晨,年龄不大,却已经历年少成名、跌落谷底、渐有起色、稳扎稳打的演艺之路。

李晨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九岁那年,妈妈支气管囊肿复发,一度出现生命危险,为了安慰妈妈,李晨用三块小砖头打磨出三颗心放在妈妈手中:“妈妈,这代表我们全家,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病中的妈妈看着那三颗心,泣不成声。

李晨的孝心带来了好运,妈妈最终病愈出院。

11岁那年,正和全校同学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的李晨意外被选中拍摄电影《赖宁》,并拿到第一笔“片酬”——当时看来颇为丰厚的500元。

李晨

19岁时,好运再次降临在李晨身上,刚从艺校毕业的他顺利通过“三试”,在几千人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最终顺利“拿下”男一号简宁。如果说儿时的意外“触电”带给李晨新奇,那么这部“成名作”却曾让他吃了些苦头。“当时看完剧本我就一个感觉,简宁太完美了,跟我的性格完全相反。演了几天后,导演开始给我施压,说这个人物是要稳、要沉得住,你必须要静下来。不然就换人。那时年龄小,又是主演,被导演这么‘警告’我真的吓得够呛,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和导演沟通。就这么,急哭了。”结果当然是并未换角,李晨成功塑造了简宁。一夜之间,那个带着些许木讷的单车少年“简宁”,成为一代人的偶像,红透大江南北。

少年成名,李晨初尝星滋味。一麻袋一麻袋的粉丝信被寄到家中;走在大街总会被认出;甚至是到医院打针,针还扎在屁股上,护士小姐却对他惊叫“你是简宁”。人气颇高的他一度信心爆棚,宁愿闲着也不愿意“倒退”回去演配角。

这样的心理使他很长时间没有片约,抑郁之下,李晨干脆将心思扑在玩摩托车上。一天,李晨骑着摩托车在路上飞驰,混沌中和迎面驶来的汽车当头相撞……醒来时,李晨当即决定停止飙车。

李晨发现自己还是适合演戏。此后,他积极地寻找各种机会,主动见各类剧组。转折点出现在电视剧《十三格格》,李晨出演男一号七贝勒。此角色武艺高强,令毫无武术功底的李晨格外重视。“当时一点不会,要学的东西太多。所以我没事就跟剧组的武生套近乎,希望他们能多教我几招。”

《十三格格》并非人尽皆知的超热门电视剧,但李晨在剧中的不俗表现却为他个人赢得更多的机会。之后的《危情24小时》让更多观众的目光重新聚焦于这位“娃娃脸”的男星身上,再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剧。然后是今年红透荧屏的《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李晨再次成为了当红小生。

李晨用拼搏谱写自己的奋斗史,他的奋斗曲线如诗一般绚烂。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5:张亮

1.87米的张亮穿着花睡裤、灰色背心,努力把自己蜷成一团在狭小的床上打滚,踢着长腿。耍了会儿赖后他一个鲤鱼打挺,干脆利落地笔直站起来,询问面前的儿子天天:“如果你现在是村长的话,喊完‘集合’后你比较喜欢哪种小孩子?”天天低头嘟囔着:“喜欢听话的。”“现在你理解村长的感受了吧?咱俩试一下,你是张悦轩,我还是你爸爸,”张亮拍拍手,“集合!”天天立马雀跃着跑到面前。

这段角色互换的睡前谈话,发生在《爸爸去哪儿》第二期的结尾,被很多观众啧啧称道。1982年出生的模特张亮是五个爸爸里年龄最小的,也是知名度最低的,如果不是这档节目的火爆,相信没太多人认识这个细嘴长眼长着标准东方面孔的帅哥,虽然他贵为国内首席男模,是中国登上米兰时装周的第一人。以至张亮自己都自嘲:“大家都问我是不是火星冒出来的?”

节目中,他平等相处的育儿方式在五个爸爸中最受好评,播出四期,他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数从11万涨到了220万,连专家都在报纸上一板一眼地肯定:“张亮是一个情商很高的爸爸,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知道采用什么方式能收获最佳效果。”

张亮

不能再重复父辈的悲情

其实张亮对“父亲”这一角色一无所知。现在想来他很庆幸25岁就做了爸爸,当时他没车、没房,刚从地下室出租屋里搬出来,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婚”。那是他刚入模特行业的第二年,他不知道,名利大门正缓缓开启。当妻子告诉他这个意外的惊喜,他只是出于本能点了头,至于养活这个小生命需要怎样的成本和代价,他想都没想。

“如果现在再考虑是否要孩子,我可能会有很多顾虑。”张亮说自己身边的很多朋友年过三十,经济条件已趋成熟,反而更担心无法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而犹豫不决。“我当时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第一次换尿布都是百度出来的。”张亮懵懵懂懂就成了模特圈里罕见的年轻父亲,身边没有任何朋友可以交流育儿经,他之所以跟儿子成了好哥们儿,恰恰是因为自己当时也不过是个孩子,“我算是跟天天一起成长的。”

不过,天天在节目开始的表现并不好,他在五个孩子中最先发难。抵达灵水村后,先是为了要交出iPad大发脾气,又在大家参观要住的房子时站在门口不肯进,百般抱怨“屋子好恶心,好臭”,甚至后来张亮在他鞋上洒了水也要闹腾一番。张亮倒是对儿子的洁癖表示理解,“这些房子在农村已经废弃三四十年了,而且我们住的那所好像在抗战时期被烧过,还有那么一股子味道。要知道在外面他想去洗手间的话,我一定要把车停在一个星级酒店,马路边那种公共的卫生间,他是决不肯进去的。”

天天算是有点遗传他儿时的少爷脾气。在15岁之前,张亮是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少爷,家在房山,父亲开煤矿,母亲专职操持家务。1997年时,他每个月已经有三千块的零花钱,比很多上班族的工资还高。富裕生活的终结几乎是一夜之间,父亲重病住院,每天住院费上千,不到三年就耗尽了家里全部积蓄。

张亮的教育方式几乎跟父亲背道而驰。像每个典型的80后一样,他的父母因为年代原因并没怎么读书——母亲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他们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所谓的家庭教育不过是严厉配合而已。

他有个孪生姐姐一直同班,不幸的是,姐姐每次考班级前三名,他是倒数三名。在以成绩为孩子一切衡量标准的九十年代,从小到大,他都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有次考试,姐姐考了100分,他只得了20多分,心想回去一定要挨骂,不如索性收买姐姐,就央求她说放学后请吃冰棍儿,瞒过家长这次考试。吃完冰棍儿后他高高兴兴去游泳,刚进家门父亲阴沉着脸过来,问考得如何,他装糊涂说没有考试,父亲上来就是一脚,打完他才知道姐姐回家就打了小报告。

有了儿子后,张亮下决心要让儿子做一个无拘无束快乐的人。他送他去普通公立幼儿园,不强迫给他报任何兴趣班,甚至提前替他考察好的小学,也是负担不太重以创造性教育闻名。天天喜欢骑单车、游泳、 玩电子游戏,所以他才会抱着iPad死活不松手。张亮唯一给孩子报的特长班是绘画课,还是那种启发式教法,比如一上课老师就会要求小朋友画出自己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画出来要求大家临摹。

张亮的教育方式也是这种启发鼓励式的。天天开始不愿去幼儿园,张亮就跟他商量,“先去幼儿园学知识,回来教给爸爸好不好?”儿子不肯参观屋子,张亮始终没有不耐烦,边摆出一副“我理解你感受”的表情,边协商尝试各种办法,先循循善诱“这里有鸟快来看”,又建议“要不你像我一样憋气”,然后付诸行动“我扛着你进去吧”,成功后还不忘转移注意力调侃,“你真重,比妈妈还要重了。”

最好爸爸炼成记

在这种没有压抑气氛下长大的天天,在张亮面前可谓畅所欲言,不用担心爸爸会突然翻脸,摆出一副权威压制他。也因此天天在想象力方面特别突出,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让张亮哭笑不得自己常常“被这个二货带着走”。

在灵水村他们住在农户家,院子里架子上的葫芦绑着绳子,张亮想趁机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种植方式,就问天天知不知道是为什么?没想到天天语出惊人,说这是“西瓜荡秋千”!还有一次,天天抱着一只鸡在门口玩,张亮问:“这是公鸡还是母鸡?”天天很干脆地回答:“母鸡!村长说了小冠子是母鸡,大冠子是公鸡!”张亮顺口说:“那是女孩子,给她起个名吧!”天天想了想:“寇静!”张亮无奈,“寇静是你妈!你能换个名字吗?”

节目最初爆发性释放完情绪后,天天就一路能量饱满,表现也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在第一期“找食材”环节时,王诗龄让天天帮忙拿东西,他很爽快地答应,看到田雨橙拎那么重的东西,哪怕很累了还是会跑过去主动帮忙,对于五岁半的孩子来说,已经很有担当。甚至第一天吃晚饭时,也只有天天注意到了摄像师没有吃饭,喊着:“程叔叔,一起吃!”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亮在团队中也是明显的“奉献者”角色。因为厨艺精湛,他的新绰号是“亮长今”,第一天就掌勺了大家在农家的晚餐,在之后也很细心地教其他爸爸切菜。石头炫耀自己在没有Kimi的陪同下自己找到锅时,他悄悄教育他:“你和Kimi是一个团队的,这是集体功劳。”在宁夏沙坡头湖里捞鱼时,他想到王岳伦没捞到可能不好向女儿交差,自己捞了一条后悄悄递给了王导。

这大概也跟张亮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父亲生病后,家里只能供他和姐姐中一人继续读书。张亮选择了辍学,做了粤菜帮厨。工资一千多块,他省吃俭用拿出一部分来给姐姐做生活费,自己则住在潘家园一处地下室。房间在地下三层,一开门一股死老鼠味,为此他常常是早出晚归,尽量避免呆在家中。

他16岁就学会了养活自己,20岁时他经历了第一次失业。兜里揣着1100块钱,他辞去了枯燥单调的厨师工作,搬到了工大桥。那地儿后来拆了盖了欢乐谷,他还回去看过一次,“我当时就在那个跳楼机正下方。”后来他找了一个在耐克做导购的工作,店铺在公主坟,为此他每天5点半就得出门,走到平乐园站去坐52路,7点40到店。

幸运女神终于眷顾到这个乐观勤奋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做模特的朋友一天内接了两个活儿排不开时间,就让他去面试。虽然当时没选上,但被一个经纪人看中留了电话,一周后叫他去了另一个面试,成了。那是20xx年,他做兼职模特走一场秀可以拿150块钱,对他来说已是天价。第二年正式入行,之后一帆风顺。

可以说天天出生后,正是张亮事业开始起步之时。工作越来越忙碌,他却保证一个月要陪儿子一周,在走秀的淡季,他会带上全家一起去海岛度假。有时晚上12点在外地收工,第二天早晨8点又要匆匆赶往另一座城市,张亮依然会选择先飞回北京家里,哪怕只呆上四个小时看看儿子熟睡的脸庞,出门前在他额头印上一吻。虽然儿子可能压根不知道爸爸回来过。

几个爸爸私底下交流的时候,都说张亮是陪伴孩子时间最多的。从节目里也可以看出,他跟儿子经常欢快击掌,默契十足,显然平时就很亲近。两人都很擅长情感表达,出门时天天一直担忧自己会表现不好,反复问爸爸“相信我会听话吗?”张亮的反应完全是“我当然相信你,我不相信你谁相信你。”天天则常常把“爸爸我爱死你了”“爸爸你做饭最好吃了”挂在嘴上,在爸爸PK时得了最少的票数(一根狗尾巴草)时,他拔腿就往外跑,被错怪后委屈地回答:“我只是想自己找一根狗尾巴草给你……”

这一幕让很多观众瞬间泪奔,但最动容的还是在第四期结尾的谎言测试游戏中。爸爸们故意摔破孩子细心呵护的鸡蛋,孩子们要么发脾气告状,要么又哭又闹,唯独天天丝毫没有埋怨“坏叔叔”田亮,还让他“快走”。他先是对爸爸撒谎,戳穿时解释“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是他打碎的”,并主动将过错揽自己身上,“对不起,打我吧”。而在面对爸爸的关心时,他边擦眼泪边反过来笑着安慰爸爸“没关系”。

现场导演蒋良称赞天天的情商最高,并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这样。“情商高的主要一个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天天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让你可以体会到他对你的关心和爱。”有网友则评论说:“在其他几对父亲和孩子的身上看到的更多是父爱,在张亮和天天身上却能看到反哺。”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6:奥普拉

奥普拉•温弗瑞,这位被誉为美国最具舆论影响力人物之一的文化传媒领袖,有着众多忠实的粉丝。凭借非凡的个人魅力,在访谈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美国和世界亿万电视观众的心。她的言语和观点具有影响舆论的魔力,总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抓住社会热点和影视明星,留给观众无数精彩的访谈瞬间。在文化和商业领域堪称名流,取得不俗的佳绩,使无数美国妇女找回了失去的信心。而她自己成为首位进入福布斯排行榜的黑人女富豪。她成功的背后,是无比辛酸、艰辛的奋斗史,一部传奇的励志篇章。

奥普拉•温弗瑞

1954年1月29日,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密西西比州的科西阿斯科小镇,童年是在又脏又偏僻的农场里度过的,靠母亲干些喂猪的杂活来养活。由于她的母亲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把她扔给了祖母,走了。受人歧视的黑人生活使她从小就尝到了人间苦难。9岁时遭到xx,14岁未婚生子,婴儿两周后夭折,得不到关心和保护的奥普拉开始自暴自弃,离家出走、偷钱,吸食可卡因,和比她大的男孩子厮混。是在外服兵役的父亲把她从深渊中拯救了出来,引导她开始新生活,并告诉她:“有些人让事情发生,有些人看着事情发生,有些人连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期望她能做个让事情发生的人,激励她追求卓越。奥普拉的内心被唤醒,她决定成为最好、最聪明的人。在田纳西州州立大学一年级时,她就凭着自己出色的口才,获得过“那什维尔黑人小姐”和“田纳西小姐”的桂冠。19岁那年被当地一家电台聘为业余新闻播音员,从此涉足传媒界。奥普拉自幼就有与生俱来的说话技巧和不俗的记忆力,将节目做得有声有色,很受人们的喜爱。a.m.芝加哥电台的老板丹尼斯•施瓦逊看中了她,聘她做脱口秀主持人。出人意料的她一炮走红,直登“美国最当红脱口秀主持人”的宝座。

她没有在自己获得成绩后沾沾自喜,而是不断求新求变,寻找新的视角。与普通人拉近距离,倾听他们的故事,无论是有着心灵苦难的人,还是陷入人生关口的绝望者,都是她关注的对象,与其共同袒露心迹,摆脱过去的阴影。大多数人能在她的激励和感召下走出囹圄重获新生。奥普拉的人格魅力,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她的事业蒸蒸日上,在商界创建了“哈普娱乐集团”。定期制作“奥普拉脱口秀”出售给各家电视台,收入近3亿美元。1996年推出了电视读书节目,涉足电影制作、妇女杂志等多个领域。主办《奋斗不止》杂志,在全球拥有2200多万名读者,打造出了一个实力不俗的媒体帝国。无疑奥普拉是成功的。20xx年9月将要停播的王牌节目,也是她无可替代的选择,她将把精力投向自己即将推出的有线电视网,开始新一轮的战斗。她说:“我生长在一个连水和电都没有的屋子里,周围的人认定我除了在密西西比的棉花田里干活之外不会有什么出息了。但我却深信自己可以用奋斗的生命向世人佐证事在人为的道理。”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就足够了。

明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名的人物,很有名气的一些人。但大多数明星想要出名还是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才有今时今日人人令人熟知的大明星。本站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1:王凯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扮演“靖王”的王凯大红大紫。微博上成群结队的拥趸者,争抢着要当他的“靖王妃”。对于他的忽然爆红,很多人一开始很惊讶,而事实上,王凯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足足准备了十年。

书店“搬运工”,偏想做演员

其实王凯从小就对表演感兴趣。在高中学业最紧的时候,他看课本上有《雷雨》,就“不务正业”地组织同学们拍话剧。当别人都在刷题刷分的时候,他却袖子一拉,演起了周萍。“那时候心气比谁都大,表现欲特别强。”

虽然有个“演员梦”,但并非出生于演艺世家的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培养。相反,从来没有人看好过他的表演梦想,包括其父母。

王凯的父亲是体育迷,希望儿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所以5岁时王凯就开始踢足球。而老家湖北出了一批跳水冠军后,父亲又打算让儿子去学跳水。母亲则希望他好好读书考大学。王凯想学表演,他想像赵薇一样去考中戏!“我当时本来想考艺术院校,我妈不同意。恰巧,高三高考压力很大的时候,新华书店换老总,可以给内部职工造福,新华书店的工作当年算是不错的铁饭碗。母亲给做工作,我就直接去工作了。”

可是王凯不开心,工作稳定却无聊,女生负责站柜台,男生就负责搬书,好像一眼就看尽了20xx年后的生活。而那个本来就缥缈的演员梦,似乎更遥不可及了。但无聊的工作给了他很多的私人空间,不用像上学时再受父母管制。那段时间王凯参加了很多电视台的活动,终于有一天他有了一个去北京拍广告的机会。当时的广告导演看王凯形象不错,便问他是中戏的还是北电的。就是导演的这句无心之语,激发了王凯人生中全部的信心。

最后他瞒着父母,偷偷辞去了新华书店的工作,只身前往北京学表演。当时,他第一个知道的学校是北京电影学院,因为《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知道赵薇还有这个学校;《永不瞑目》火了陆毅,让他知道上海戏剧学院;《将爱情进行到底》火了李亚鹏,让他知道中央戏剧学院。“虽然这些当时对我来说很遥远,但不去试一下怎么知道。”

后来他查到,中戏在北京教育学院租了一个地方办培训班,四个月。可一问,学费要一万多,还已经开课两个月了!怎么办呢?没钱呀!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回家?肯定不行。可人家说了,要来也可以,一万多的学费一分钱不能少。当时是20xx年,一万多元可不是个小数目,王凯只能给爸妈打电话。父母也想通了,至少孩子还是想学东西,不是辞职在外面胡混。让王凯想不到的是,在关键时刻,竟然是一直反对他演员梦的父亲伸出了援手。

这短短两个月的培训,却让王凯受益匪浅,热爱+努力,20xx年他就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张翰、张俪、马丽是同学。

从此王凯踌躇满志,“读大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外形不差,专业出色,相当自信。”果然,刚毕业,就被当时国内最负盛名的一家经纪公司签约。同学艳羡,家人欣慰,王凯甚至把之后能拍什么样的角色,演什么样的戏,走什么样的路都欣欣然地规划好了,仿佛走红只是一夜之间。

20xx年,公司12周年庆典上,老板将王凯、赵丽颖等7大新人介绍给冯小刚、徐克、张纪中等圈中大腕级人物,在台上被连连称赞,可现实的残忍却让人瞠目,下台后却将近一年基本没戏拍。签约公司名气大,艺人几乎每天都能参加大小晚会、走各式红毯。可是那些高额的制装费、化妆费都要王凯自己付。“走在红毯上笑脸盈盈,可是转念一想,兜比脸还干净呢。就是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好像和我想当演员的本质越来越远。这应该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王凯说那段时间很消沉,他曾不分白天黑夜地打游戏,怀疑人生。

演“娘娘腔”,成了“黑历史”

快要走投无路时,20xx年王凯在电视剧《虎穴》中饰演一个小角色,算是“正式进入娱乐圈”。

王凯

20xx年他又接了部戏,叫《丑女无敌》,因为瘦削的外形,王凯在剧中饰演娘娘腔“陈家明”。红色框架眼镜是他的标配,搭配红色紫色等夸张配色的衣服,有时甚至还有豹纹丝巾等同样夸张的配饰。而且剧中的这个角色说话时翘着兰花指,妖性十足。尽管王凯非常不喜欢,但他还是咬牙坚持演了4季。“说实话,这个角色在当时的中国电视剧史上是开了先例的,那会儿大陆的电视剧哪有娘娘腔这样的人物呀!所以我是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觉得应该给自己勇气。”

就这样一拍就是两年,将近200集。一个大家印象中娘娘腔的角色,被他成功塑造出来了。但当时也有很多人搞不懂,王凯怎么会去演娘娘腔?其实他也是迫于生计,再说新人有戏演就算很不错了,根本没有选择权。

“娘娘腔”对王凯的福兮祸兮也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丑女无敌》热播时,嗲嗲的“家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算轰动一时。就连王凯回到湖北老家,街坊邻居都来围观,可他却隐隐感觉到一丝不对味,尤其是父母看上去欲言又止却忧心忡忡。终于有一天父亲忍不住问,你怎么演了一个那样的角色啊?原来爸妈总觉得人生如戏,怕生活中的儿子也和“家明”一样,甚至一度怀疑儿子的性取向。无奈,孝顺的他又一次次耐心地给他们解释,那仅仅是角色需要。

由于被贴上“娘娘腔”的标签,“家明”简直成了王凯的“黑历史”。因为这部剧,让刚刚出道的他,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能留在北京,能有钱吃饭继续拍戏。但也曾一度遭到铺天盖地的各种非议……“家明”风波之后,王凯不想再演娘娘腔,于是他把同类型角色全部都推掉,但因角色深入人心,始终没有其他角色找过他。之后曾经有八个月时间,王凯根本无戏可拍,眼看着要山穷水尽。

就在王凯以为自己的演艺道路要到头的时候,20xx年,导演张建新大胆启用他去参演一部年代大戏《知青》,此剧的制片人正是现在“山影”的大神级人物侯鸿亮。至此,好似新人身份,王凯才一步步积累起人气并摆脱了“娘娘腔”的形象。王凯说,如果没有张新建导演大胆起用他,他真不知道自己还能挺多久。

在侯鸿亮眼里,王凯从来都不是什么小鲜肉偶像派。“他是个非常认真扎实的演员,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和他第一次合作是《知青》,那部戏在冰天雪地里拍摄了七个月,不少年轻演员没撑住,走了,但他坚持了下来。”

当时为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王凯是真拼了。为了制造暴风雪的效果,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他还让剧组搬了一台鼓风机对着自己的头吹!到后面一场戏拍下来,王凯刚躺到暴风雪中,脸上就立刻敷上了一层薄薄的冰雪,双手都冻得没有知觉了。“不夸张地说,拍这部戏,除了地震,什么自然灾害都遇到过,我被晒伤过,也被冻伤过。”同爸妈笑着谈起这些“小艰辛”时,儿子的努力和拼命令他们心疼得偷偷抹泪。但值得庆幸的是,天道酬勤,因为这部戏儿子总算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

20xx年,因为侯鸿亮,王凯得以进入《北平无战事》,终于迎来了事业新高峰。王凯在剧中饰演方孟韦,是刘烨饰演的方孟敖的弟弟,刚一开播就让人眼前一亮。由于七大影帝同台飙戏话题足,“北平”播完后大家只记住了“方孟韦”,没能让王凯大红起来。不过《北平无战事》成了他事业的转折点,王凯因结缘孔笙导演、侯鸿亮团队,之后才签约到山东影视,这才有了后来的《伪装者》等。

转型硬汉

《琅琊榜》一战成名

看完《北平无战事》之后,导演觉得王凯演技很棒,在筹拍《琅琊榜》时,认为他的形象和性格挺适合剧中的“靖王”。

后来王凯才知道,《琅琊榜》是根据海宴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大型古装传奇电视剧。靖王萧景琰和林殊之间的情义深深打动了王凯,而比起男女情,王凯更感动于兄弟情。当时他把这个剧本看完就哭了,“我看过那么多剧本,没有哪个剧本像《琅琊榜》一样让我哭了那么多次。你说现在这个社会,还有谁愿意为了一个不知死活的人拼命?没有,靖王是我的理想人格,所以能够在戏里完成这样的角色,有一种梦被实现了的感觉。”

其中有一场戏王凯记得特别清楚。他去“母妃”那对峙,说:“为什么你们所有人都知道梅长苏就是小殊,而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那场戏拍的时候,王凯拿着剧本走到孔导身边说,这场戏应该怎么表现?演员和镜头语言怎么结合才能把内心的那种痛苦、悔恨、各种特别复杂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两方面王凯都很头疼,没辙。后来孔导就对他说,“你先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走一遍。”

王凯把剧本念了一遍,没想到竟然忍不住哭了,眼泪噼里啪啦不停地掉,控制不住。导演说,先别有情绪,留着,不然一会儿拍的时候就没了。王凯就一直很难受地忍着。等正式开拍时,他从门口走到母妃面前,只有十来步,但感觉像走了上下五千年。事后大家都说他演得特别好!

鲜为人知的是,为改变自己瘦高的“娘炮”外形,早在《琅琊榜》开拍前,为塑造久经沙场的“靖王”这一硬汉形象,王凯就开始拼命健身。从简单的慢跑开始,到基础的立定跳远、俯卧撑,再开始接触重量训练,包括哑铃和杠铃卧推。在不断增重、塑造线条的同时,王凯也在挥汗如雨间找回了男人味。

《琅琊榜》中,王凯的形象帅气十足,不仅彻底甩开了曾经的“娘娘腔”形象,而且他诠释的靖王,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坚定,通过冷酷眼神将靖王这个角色塑造得隐忍而又坚毅果敢。

20xx年9中旬,《琅琊榜》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飙升。到10月上旬,创下了高达3亿3千万次的网上点击,在中国50个主要城市收视排行第一。接着,该剧还将陆续在美国、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播出。

与此同时,凭着精湛的演技,并非主角的王凯却一跃成了国内炙手可热的“小鲜肉”。微博上成群结队的粉丝,争抢着要当他的“靖王妃”,就连王凯自己也有些不适应,机场大规模的接机粉丝一度吓得他躲进了厕所。有网友说,王凯的经历可谓“十年磨刀,一朝成名”!

然荧屏外的王凯今年已经33岁。事业上顺风顺水,但生活中的他同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烦恼,比如每次回家妈妈都催他快找女朋友,甚至还介绍朋友家的女儿给他认识,王凯一听这个头就大了,立马叫停。父母被逼急了就说,“你先给我生个孙子出来行不行?”这让王凯啼笑皆非:“我不结婚,哪生孙子啊?”王凯有个妹妹,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也难怪爸妈为他的婚事着急上火。

潜心修炼20xx年,如今终于成了人气偶像派,王凯说,很多人曾有过梦想,但大多数人不敢抛弃太多,不敢执著地为梦想努力,而他是一个敢于放弃很多东西的人。“如果没有当初坚定地离开,我可能现在还是一个书店的搬运工!”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2:张曼玉

5月3日的北京草莓音乐节,狂风一阵接一阵,可这并不妨碍张曼玉要演唱的热情。开嗓前,她边捋着乱发边自嘲:“我在百度上搜,怎么在草莓节上唱歌不跑调,但是我没有搜到,所以今天我还要继续跑调。”

坦率到令人发指的她,本身就像8级强风扫过音乐圈。此前两天的上海草莓音乐节,好奇“张曼玉到底能把歌唱成什么样”的歌迷,多到愣让现场叫停售票。很快,一首《甜蜜蜜》揭晓了张曼玉的现场唱功——嘶哑、沉迷的烟熏嗓,低到有时找不到调儿。乃至有人幻灭地说她这是“被上帝放弃的声音”,以及“完全颠覆女神的气质”。

可张曼玉才不介意将过去归零,哪怕是砸了自己的招牌。紧接着,她在北京草莓音乐节上的这番告白,“我演电影演了20次还被说成花瓶。唱歌请给我20次机会”,又不禁让人为她点赞。

张曼玉

两年前Vogue120周年庆典上,张曼玉就过了一把跨界的瘾。头顶红色礼帽、身披白色马甲,搭着闪亮皮裤,朋克范儿十足地唱了自己作词的歌曲Visionary Heart。一开口就让人呆掉,随心所欲的调子,老烟枪式的声音,跟她的单薄、优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那时,人们才知道,淡出了娱乐圈的张曼玉原来一直躲在家里搞单曲创作。人们以为她只是玩玩票。谁料,今年3月底,她真正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签约了摩登天空,国内最大规模的新音乐独立唱片公司。

张曼玉转型做音乐,圈里人不看好的并不少。关于为什么选了摩登天空,就有业内人揣测,“因为唱歌难听,所以才要走另类路线”, 以及“音乐节需要噱头”。

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觉得这说法都挺无聊的,连驳都懒得驳。在他看来,签约张曼玉的考量没这么多的小九九,有的倒是同气相求的节奏。1月份两人相识,用沈黎晖的话说,张曼玉的亲和力、声线和音乐审美都超过了他的预期。张曼玉喜欢的音乐风格偏电子摇滚,比如,英国的Portishead、法国的Air,以及比较偏民谣的Cat Power等,与摩登天空正好气味相投。沈黎晖主动提出合作,张曼玉当场表示了兴趣,接下来的运作推进,不过就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沈黎晖看好张曼玉的唱功,哪怕她的烟熏嗓多被人诟病。在草莓音乐节前夕,他接受《人物》记者采访时怒赞张曼玉,“声线具有某种标志性,这是一种天赋,是一种气质。做音乐这种先天条件很重要,不是靠努力就能获得的。她就是她,不可复制。”

签约当天,沈黎晖记得张曼玉说,“终于要开始了,为这个准备了七八年了。”谈及草莓音乐节以及台下几万人的虎视眈眈时,张曼玉自信满满、全无含糊,“我不怕啊,我就是演员啊。”

北京草莓音乐节上,张曼玉只来得及唱了3首歌,This Bitch Called Love、Why did you do it以及Stay。唱第三首歌前,她抱着话筒慢慢讲:“我是49岁7个月43天,快到50岁了,我也不介意。到了这个年纪,我走了那么长的路,今天才是我的梦想实现。”

Stay唱到后半阙时,风力瞬间大到将舞台棚顶一角掀起。张曼玉试图唱下去,直到工作人员上台强行将她拦腰护住,她才撒手话筒,扔下了一句“我不想停”。

关于艰苦奋斗明星故事3:张译

20xx年9月可以说是“张译月”,先是与海清搭档主演的电视剧《抹布女也有春天》热播,这部剧还没播完,与孙俪主演的《辣妈正传》又在各大卫视黄金档播出,网友大呼“老公不够用”,“张译很抢手”。有网友说:“国产婆媳剧是被张译垄断了吗?每次换台就看他换个老婆。”一时间,张译被誉为“中国好老公”。

可是,初见张译的人,会纳闷他怎么会是演员,又怎么会这么红?因为他的外形淳朴无心计,而且性格太过内敛。但就是这样的张译却用他精湛的演技,将那些小俏皮、小心思、真情流露处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你都会觉得那是镜子中的另一个我,那么真实。这个“小眼睛男人”用他稳稳的奋斗,终于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吊丝”战士,很单纯

从《士兵突击》中的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疯魔太爷孟烦了,到《新上门女婿》里那个挑战强势丈母娘的一根筋女婿田冲、《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奋斗男石小猛,再到《抹布女也有春天》中的吴桐、《辣妈正传》里的新好男人的代表元宝,他的角色千变万化,却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正如美好的故事都离不开曲折,张译的演员之路也不是水到渠成的。他并不是那种十分热爱表演一早就立志成为演员的人,相反,甚至有相当一段时间还瞧不起表演。

自从张译出生,父亲就玩命挖掘他的优点。听人说他嗓子好,就让做音乐老师的母亲教他识谱,唱不同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有亲友聚会,就逼他当众唱歌。

偏偏张译从小脸皮薄,怯场,一上场就口干舌燥,手心冰凉。每每在大家掌声雷动两三次后,都只听见爷儿俩相互指责的声音,而不是他的歌声。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每每登台前5分钟,张译都会有“濒临死亡”的体验,腿抖,手抖,麦克风抖,把麦克风靠在前胸,衣服抖。他说,害怕露脸,这是不自信的缘故。

张译

虽然胆小,但儿时,张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播音员。高二,试着考了一次北京广播学院,专业第一,有了自信;高三再考,被少数民族同学加分占了名额。17岁,理想破灭,手里握着居委会大妈送来的“待业青年证”。

两年后,去北京参加文工团表演类学科的考试。他找来一辆破自行车,骑车到北京广播学院,想看看自己痴迷了5年的地方究竟神圣在哪里。一路逆风,骑了两小时,整个人像一只帆。

在广院,张译把教室走遍,趴在后窗看着老师们讲课。来回走,连厕所也没放过。最后走出大门,一拍胸脯,“广院,不过如此!”骑车回去,又是逆风,“扬帆”3小时。回到驻地,大病3天,广播梦就此断了。

待业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个机会,他上了哈尔滨话剧院的自费学员班,学费3万元。话剧在他的少年期留下过惊恐的回忆,那出戏叫《赖宁》。他坐在第一排,看到演员化得红红白白的面孔,表现山火袭来时放起了干冰,烟雾弥漫到观众席,很冷。这个印象一直延续到一年后观赏了另外两部话剧:《地质师》和《一人头上一方天》,他为话剧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才知道话剧不都是那样的。

1997年,北京战友文工团20xx年来第一次招生,张译蠢蠢欲动,但有人告诉他,军艺毕业后无非也是分配到“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军区文工团)。可张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报名了。他清楚地记得怎样换乘公交、地铁和黄“面的”。穿过一片麦田和垃圾场,吃了满口黄土,春天,张译经过一通土路颠簸来到战友文工团所在的八大处,绿门绿窗红墙灰地和绿军装。想想他的单位,紧邻市中心索菲亚大教堂,有着天鹅绒幕布的哈尔滨话剧院,张译简直要退缩了。

考完试回到哈市,又要交学费了,他们家已经欠账3.5万元,为了躲避老师追讨,张译每天上课晚来早走,几次还是被班长堵上。等待了两个月,他忍不住打电话给战友文工团,那边告诉他:你声音不错,其他差点,我们还有两个自费生名额。

这个自费生学费一共4500元,相当于话剧院一年的学费,但自费生不但没有津贴,还要交几千元的置装费,从茶缸到鞋垫,都要自费,家里又欠了一大笔外债,张译成了“吊丝战士”。他表现得极为勤快,16个学员里有两个自费生,他这个自费生头半年就当上了班长。大年三十拴着绳子通垃圾道和厕所,用自己的脸盆倒完粪便和灰土,晚上拿开水、洗涤剂、二锅头三遍消毒后继续用这盆包饺子。

新兵头一个月不让洗澡,第一次进澡堂时看到每个花洒下都排了10个老兵,大池里的人只能站着,当他等到老兵差不多出去了,就去洗淋浴。刚抹上肥皂听到紧急集合号,带着一身肥皂泡的张译和全排战友一起急行军,负重20多公斤,他除了装备、八一步枪,还背了一口大锅。那天是大年初一,到了终点他们把身体埋在一尺多厚的雪里。

“部队某些方面会催你成长,某些方面又特别单纯,我到现在没有进过迪厅。”那种生长是简单的,或许是粗暴的。张译对那段生活充满了感激。

被抛弃,却不放弃

张译和表演课代表早恋了,队长放言:只要被他逮到一次俩人都开除。只有一部分学员能提干,于是总有积极的线人向队长汇报:张译又和那女孩单独相处了。有次他俩在一个屋里,队长一脚踹开门,屋里只有女孩,张译就躲在门后。另一次全班在食堂地上睡午觉,他和姑娘在女厕所里幽会,队长接到线报猛敲门。开门后又是只有姑娘一人,张译奋力取下了窗户上的铁栏杆,钻了出去。等队长赶回食堂,他已经躺在地上装睡,还流着口水,这一刻他的表演天赋全激发了出来。

可是,张译却一直没戏可演。虽然也抽到过两个小品的表演机会,但总是“特别倒霉”地落了空。好不容易轮上一次,却因为紧张发挥得不好,处女秀以失败告终。同学们都演上主角的时候,张译的“主业”是在下部队的晚会中演双簧,偶尔也兼职主持人,并且负责装台卸台等一系列“副业”工作。

20xx年,领导很兴奋地跑来告诉张译一个“好消息”:他可能被提干,去政治处当干事!因为张译的字写的不错,而且速度快。好消息却让张译觉得“挺五雷轰顶的”。他打电话回家求助,不想父亲很快给他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公文写作的实用技巧》,还是1970年代出版的,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于是我决定不好好表现,不过这分寸很难把握的,既要让领导不开除你,又觉得你确实不适合军队的文职工作。”毕业的时候,张译如愿地没有进政治处提干。没有戏演,又没有活干,张译说:“那个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所幸的是,“被抛弃”的张译还是能从文字中找到证明自己的快感。除了写会议纪要和报告,张译还有一个副业是写晚会的串场词,单位大大小小的晚会几乎都出自他手。在写了太多他觉得没用的东西之后,张译终于决定,自己要写个剧本。

“其实我写剧本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老没戏演,所以想不如自己写个剧本给自己演吧。”单位小品大赛前,张译写了处女作,是一个短剧《文小姐和武状元》,讲一个城里的千金小姐和偏远部队军官的爱情故事。

剧本被很多人看好,但小品最终没能演成。不服输的张译铆着劲地把剧本送到了《剧本月刊》,编辑很赏识地刊登了。“我特别解恨地拿着杂志去找了团长。”拿着600块的稿费,张译和演出团的哥们一路上就把钱吃了。

演戏的梦想越来越远,张译开始觉得写作也是条道路。“我爱的是戏剧,不仅是演出。虽然剧本是一个人的战斗,但有时候一个人写到半夜,一边哭一边跪着写的状态也会让我觉得着迷。”20xx年底,在一个短剧得了全军比赛的大奖之后,张译被推荐单独创作一部小说改编的20集电视剧。“前后忙活了五六个月吧,写到18集的时候,制片人忽然说不要了。”

张译当时很受打击,“那时候每个月千把块的工资,要买书买资料缴话费。房子是借朋友的,他一回来我就得挪地,门口有6块钱的石锅饭,我每天吃那个,加一个鸡蛋是7块钱,我真不敢加。”

死角之后,便是光明

团里外聘了一位老导演拍一部电视剧《红领章》,这位导演在20xx年用过张译跑龙套,对他印象深刻。当她从学员中挑出他的照片时,团长却说“他演戏就是个死啊”,请导演再考虑一下,老导演坚持把张译定为男三号。这时张译已经接到康红雷的副导演的试镜电话,也是男三号,为了向团里证明自己,他推掉了,以团里的工作优先。

谁知团里又换了新导演,张译的男三号被拿下,改作场记。他和团长说:“外面有戏找我,康红雷的《民工》。”可团长根本不相信这件事。

被团里否定后,他厚着脸皮又去打电话给康红雷的副导演,委婉表达想去现场看看,人家很大方地说角色还没定。他一身军装,在楼下仰头看着剧组租的公寓和制片人张纪中的车,发出一阵阵土包子的啧啧声。

拍《民工》的时候,副导演向张译转达康红雷的意思:你和你的对手女演员是所有演员里表现最差的,你们拿着纸、笔去剪辑房学习一下别人的表演。在剪辑房里张译迷茫了,他以为表演就应该像生活里一样自然,但他看的片段都是他认为过火的表演方式。直到看完成片,康红雷有天对他说:“你演得最好。”因为现场表演和完成片是两回事。

第二个肯定他的人是陈建斌,《民工》播的时候,张译在《乔家大院》里演陈建斌的跟班,一个戏份特别少的角色。陈无意中看了电视,第二天抓着他问:“昨晚放一电视剧,里面一演员特别像你!”知道是他后,陈建斌和导演胡玫说:“你看了《民工》没?他为什么会演现在这个角色?”陈建斌为张译抱屈,胡玫只好说:“我错了。”

以前在团里总被否定,越否定越不自信,越怵舞台,形成恶性循环,有了外界的鼓励,张译渐渐进入了正常的状态。

20xx年,他写下了长长的《我的请愿书》,向康红雷表达想要加入《士兵突击》剧组的愿望,其实那时康导已经定下他演史今。而此时,被团里认定“演戏是条死路”的张译,却成为面临改编的文工团的重点保留对象:相比于他的演戏天分,他的创作才能更被团里肯定。“团里需要编剧,如果我一年之内能完成三四个小品剧本,就准我外出拍摄《士兵突击》。”

此时,距离《士兵突击》开机不到一个月。张译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对始终热爱的表演事业,张译打起了《转业报告》。当他把转业报告递上去后,政委哭了,不同意。可张译已经下定了决心。

递上转业报告的第二天,他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车,拍摄《士兵突击》。6月回北京,在天安门完成最后一个镜头,那天他接到战友的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转业,批了!”借着《士兵突击》中的史今转业,他大哭了一场。

《士兵突击》后,张译出名了。出名,容易导致自我膨胀。坚持说自己不是名人的张译直截了当表示:“谁膨胀了,谁的艺术生命也就到头了。千万别觉得自己是在高处。没起来过,也就不存在摔下去的危险。”

那之后,张译的片约不断,《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雪花那个飘》、《北京爱情故事》等等。尽管成名对于张译来说来的有些晚,但是用张译自己的话说,“安逸当中出不了艺术”,从当年的“吊丝”到现在的炙手可热,张译靠的是他超强的耐力和稳稳的奋斗,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任何一种成功,需要机遇,但绝无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