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言警句 > 励志 > 职场励志 > 个人工作励志散文

个人工作励志散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3.28W 次

我们在日常工作之余,都应该找一些个人工作励志散文来看看,那么个人工作励志散文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工作励志散文

个人工作励志散文:为什么你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尊重

作者:黄爱春秋

小师妹前几天来我家做客,她跟我说,最近找个新工作,但做得很不开心。

师妹是学中文的,大学时,喜欢看书、码字,参加各种社团,在各大小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作品,也组织开展过各种文艺活动,算是学校小有名气的风云人物,凭着在学校的这些积累,毕业时,轻松考进了三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做的是宣传工作。

新人上岗,经验不足,礼貌来凑。为得到领导同事认可,尽快融入办公室小圈子,她下决心做办公室的勤劳小蜜蜂,在领导同事上班之前,提前到办公室,扫地、拖地、擦桌子,并每个杯子续上热水,下午下班关空调、关门窗,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见着单位所有人都露八颗牙齿,微笑以待,任何人需要帮忙,第一个挺身而出。

她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可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错了。办公室的人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有事时呼之即来,无事时视她为无物,她已然成了可被选择性忽视的小人物。

她说,他们办公室共有四个人,一个领导,两个老员工,她算是四个人中间资质最低的。

平常,一到周末,领导会约两个老员工聚餐,并在办公室热火朝天讨论,哪家的口味虾味道纯正,哪家的猪蹄入口即化,哪家的海鲜新鲜正宗。一开始,师妹会在他们讨论选定哪家饭馆时,高兴地插话,是哦,是哦,那家我上次去过,味道真不错,这家我可以去帮忙订房,我知道哪家口味更好,可每每她说话时,其余三个人就都开始沉默,装作没听见。

老员工莎莎是个吃货,喜欢带水果和干粮到办公室,每到工作间隙,就拿出来分享。一人一个香蕉或一人一把葡萄干,他们边吃边笑,唯独没有任何人礼貌性地问师妹一句,你要不要尝尝?你要不要一起来?没有人。于是,她就每天在弥漫着瓜果香味的办公室陪笑,时间一长,她就开始黯然神伤,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去迎合,却仍不受欢迎,融入不了办公室的小圈子。

师妹跟我说完,眼里蓄满泪水,我摸了摸她的头,给她一个拥抱,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是他们太过势利。他们之所谓视你为无物、不待见你,甚至漠视你,主要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只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你无背景、无身份、无权势,不值得尊重。

在部分人的处世观中,背景、身份和权势大小决定了人情冷暖。

当你背景强大、工作平步青云、有权又有势时,他们就会对你笑脸相迎;而一旦你落魄不堪、名誉扫地,他们就会避之唯恐不及。

郭德纲年轻时,穷困潦倒,为进京谋求发展,向身边的亲朋故友借钱筹路费,结果一无所获,没一个人愿意借钱给他。后来,在几个同学的资助下,得偿所愿,进得北京,摸爬滚打十余年后,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相声天地,蜚声中外,而此时,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视他为神,敬他、爱他。

人情冷暖体现最极致的,莫过于文革时期。大批有学识有德行有操守的知识分子被打成文化xx分子,身边原本亲近的人,都如倒树后的猢狲,四下散去,更有甚者,为证自身清白,极尽污蔑之能事,硬生生把知识分子送上了绝路。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我们身边多的是势力小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势利的眼神下生活。

势利者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和存续已有一定的历史,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20xx年代,发展至今,可谓历史悠久。势利者最典型的特点是,认为人的社会地位即人的价值,有社会地位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就该受到尊重和推崇,反之,则是无用之才,就该被鄙视,被忽略。

出于本性,被忽略和漠视的一方,往往会恼羞成怒,不知所措,继而焦虑、恐惧、痛苦,轻则抑郁,重则轻生,实属害人不浅。

社会如此现实和无情,生而为人的我们,总会有年轻经验不足的时候,总会有跨不过的坎越不过的河,总会有碰到人生低谷的时候,难道就真的任势利者宰割,成为势利社会刀俎上的鱼肉吗?

非也!

改变不了社会,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1.竭尽全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既然社会规则认可身份,认可社会地位,那我们就顺势而为,努力让自己站到尽可能高的地方,当你有俯瞰群山的能耐时,山脚下的人自然会仰视你。

但,通常,身份地位的获得影响因素有五个:

一曰变化无常的能力。

二曰运气。

三曰领导喜好。

四曰公司或单位盈利模式。

五曰大经济环境变化。

五个因素可控性不高,再者,身份地位保有的持续性不强,若想终身保有更是难上加难,除非你身处身份认可的社会,同时又出身于名门贵族,否则,高地位的获取,就只能取决于你事业成就的大小,可又有谁能保证,此时风光,彼时不会遭遇变故呢?

2.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恐惧,才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每个人都苛求尊重,对遇到的挫折会感到恐惧,于是,有人为了迎合社会认可,迎合他人喜好,选择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生到头,却惊呼,这辈子一直都活在他人的阴影里,没有做过自己。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公司职员,因为领导喜欢武术,就投其所好,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练得一身好武艺,准备博领导欢心时,单位却换了喜欢文学的新领导,于是他又开始勤习古今中外文学名典,等到自己文武双全时,单位又换了喜爱下棋的领导。在人生的终点,他发现自己做了一辈子别人,却从没有做过自己。

看清人性,看清势利者本性,更看清自己,才能不被其他人的言行影响心情,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不怕被他人冷落和漠视。

个人工作励志散文:人才也会成耗材

文/古尔浪洼

我有位朋友,工作能力很强,年纪轻轻就去了一家公司做经理。那大概是20xx年前的事情吧,那时候,我还在做主管呢,那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我们因为曾经同事过很长一段时间,工作交情和私人友谊都比较深厚,因此,虽然他进入了另外一个层次,但我们之间仍然保持了较好的沟通和交流,定期会聚上一聚。

他因为工作出色,前途顺利,每次见面,都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每次谈起未来,他都两眼发亮,声音宏亮,充满了信心。当时,他工作的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他也水涨船高,步步高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到了副总,薪水加红利让我垂涎欲滴。那些年,我内心深处还是真没少拿他做过榜样,每当在职场上发展不顺,挺不住的时候,就默默回想他意气风发的样子来给自己鼓劲。

后来,我去另外一个城市工作,而他仍旧留在原公司,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们的沟通并没有减少。有段时间,很多同行工厂想挖他,希望他复制原公司的成功模式。在电话里聊起,我劝他应该考虑一下。他说,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件事。

我问为什么?他说,三个原因:一,他认为在一个公司工作忠诚度很重要,他不愿意背弃培养他成长的公司;二,在工厂工作了五六年了,就得心应手,公司发展前景又好,前途光明,未来可期,犯不着跑到那些前途难测,一团迷雾,完全看不清未来的公司去;三,老板对自己很好,承诺未来给自己股份,一起将公司做上市,打工打成老板,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确实,后来的几年里,每次打电话给他,或者他打电话来,带来的消息,不是出国开拓业绩,就是在国内发布新产品,不时还会参加公开的座谈会与演讲,接受采访,风光如意,不可一世,反正我看到的他,简直就是坐着直升机,一飞冲天的样子。

前段时间,他突然打电话来,向我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什么?我一听就跳起来了,那么好的公司你不做,想干啥?细聊下来,才知道,发生了两件事,让他开始产生了想离职的想法。

第一件,是随着公司的高速发展,一些人员似乎开始跟不上公司的发展了。对此,他的观点是,多加大培训,送这些管理人员们出去学习和进修,请咨询公司来公司辅导。但老板坚决不同意。老板的原话是:“跟不上就让他们走人!”原本老板对他管理的几个部门是不怎么过问的,现在却频频插手,并要求调整几个重要岗位上的主管。

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他去这家公司的时候,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去的,并没有带所谓的自己的人,而现在主要岗位上的这些主管,也是他从原来的团队里发掘并慢慢培养起来的。他一心一意,就想为公司培养人才梯队,真心希望这些人们能成长起来,即便有一天来接替自己的职位也好。但现在老板居然拿他当外人,还拿他用心给公司里培养起来的主管也当外人,这让他格外伤心。“他并没有当我们是公司的人才,而是当我们是耗材。现在价值没那么大了,想弃掉我们。”他口中的他,指的是老板。

第二件事,是老板并没有兑现给他的股份承诺。虽然每次老板都说的很动听,但每当他提起具体的事情的时候,老板就搪塞过去,所以说了近十年,也没有给过他一毛钱股份。他说,前几天,他执意要老板表态,明确清楚股份的事,结果老板就说,股份可以给,但要自己出钱买,给出来的价格高的离谱,根本就没法弄。“我在这家公司打拼了20xx年,牺牲掉家庭生活,奉献出青春岁月,到头来得到的,不过是一纸空文。想不到,我摊到的,竟然是这样的结局!他说是要我买股份,其实是在赶我走。”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怨恨。

朋友这件事给我的冲击蛮大。使得我认真思考了一番工作思路与方法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倒霉的那一天

说真的,进入私企人,其实都清楚,自己迟早会有工作朝不保夕、倒霉的那一天。没有人敢肯定,我今天在这家公司做事,20xx年后我还能在这里做事。也就是说,职场的残酷无情,其实一直都在,从我们进入的那一天我们就应该很清楚。只不过,我们只是不知道它将以什么样子的方式、什么时候来临而已。

普通的上班族,如主管、文员、文案、职员、组长等等级别的职位,很容易在大环境不好,业绩不佳、公司转型升级、与上司无法相处、无法适应环境……的时候,被三振出局。不过,好的地方是,这些级别的职位和工作,相对好找,所以转身也容易,离开的人受到的伤害也小。

而那些公司的的高阶主管,虽然位高权重,平时看着趾高气扬,前途无量,可一旦倒起霉来,往往更甚,通就下来了,立马扑街。为啥?想想看,做到中高阶主管,有多不容易,总得奋斗上那么十几二十年吧?那时候是什么年纪?四十多岁,五十岁。到了这个年纪,扑通掉下来,还怎么翻身?如果很不幸,你是一辈子都在那家工厂,那几乎没有选择,就连回头路,都没有,进退不得。

在这件事情上,千万别心存侥幸。中年危机是职场的宿命,几乎每位上班族的身上都会来一遭。在职场上,特别是私营企业里,一直能窜上去不经历中年危机的,在我见过的人里,凤毛麟角,那比例,少得简直跟不经过更年期就变老变慈祥和蔼的老太太一样少。

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值得怨恨与抱怨命运不公的呢?说到底,其实还是自己没有提前做准备,没有防范好。

职场没有六合彩,中奖的都是有准备的人

既然命运不能寄托给别人,还是需要自己来谱写,那就提前做准备吧。

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

1、相信自己一定会倒霉。所有在职场上听来的那些悲伤的故事,那些悲剧,都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所以,要提前有心理准备,要在能争取到利益的时候,尽量去争取自己利益,并尽可能最大化。工作中,你可以忠诚,可以用心,但不要被忠诚和用心绑架到没有理智。

2、适度的自私自利一点。何为适度?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得,公司是老板的公司,利益是老板的利益,自己可以得到很好的报酬,但不能拥有它们。所以,在年轻的岁月你,为公司打拼和奋斗的同事,也要记得为自己奋斗。

具体怎样做呢?就是为公司打拼出招牌的同时,也要记得塑造自己的品牌,打响自己的品牌,比如像李开复在谷歌、唐骏在微软一样,不仅是打工,为雇主工作,同时也利用雇主的平台,塑造自己的品牌。这样,就可以在帮公司创造价值的时候,也同时垫高了自己的身价。

在工作中,与老板合作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无端怀疑老板的诚信,但一定得为自己留好后路。这样,一旦某一天风云突变的时候,你既不用惊讶,也不用失望,而是腾挪闪躲,有自己的回旋空间,可以跳到新的舞台上去。

说真的,命运也是个势力鬼,她其实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个人工作励志散文:公司里为什么总是有圈子

文/古尔浪洼

1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公司制造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大多都是自四川人,因为是新人,对职场无感,所以觉得很正常。

后来没多久,四川籍制造部经理走了,换了一位不记得是哪里籍的新经理,然后大量的四川籍主管陆续离去,换了一批新面孔主管,这次倒是五湖四海的都有,好像没有特定是哪个省的,但私底下,他们比四川籍经理更过,整个制造部简直是铁板一块,其他人根本就进入不了这个团队。

这导致公司无法培养人才梯队,等到这个团队离开之后,制造部就变成了无人可用的状况,所以老板不得不重新去挖新的团队。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圈子。公司里这种圈子的存在,完全阻断了新鲜血液的加入,抑制了公司人才的培养,甚至妨碍到了公司制度的完善和建设。这些人们,来时一块,去时一团,走得清清爽爽,只照顾自己的利益,完全不管公司死活。

2

我因为在品质部,居然有机会慢慢成长了起来,一直做到了主管。

有一次,制造部团队再换,来了一波新人,主管自然是制造部经理带来的。我那时候因为经历的事情少,做事想事都一根筋,只会就事论事。我自然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去监控制造过程。结果,与其中一个主管分歧比较大。在我眼里看来,我觉得他品质意识差,很多本该可以做得好的地方,他楞是松松散散,不好好做,导致很多不合格品产生,所以不良率很高。

好巧不巧,就在我们两个人剑拔弩张,天天搞得不愉快的时候,我们经理跟制造部经理吵了一架,据说吵得很厉害,差点动手。我那时候除了上班工作,晚上看看书,下班写点东西,对什么人事啊,八卦啊,统统不感兴趣。但饶是如此,有一天早上还是被扯了进去。那天,我去那个合格率做得很差的主管管的线上检查产品,发现合格率很低,于是就开出了停产通知要求整改。结果,他还未等我一句话说完,就冲我大发脾气。我当然也不客气。于是激烈的冲突就爆发了。后来,他气冲冲走了,一去无消息,下午都没去上班。

3

到了下午,我忽然被人事经理叫到了会议室。我一看,里面有、制造部经理,还有老板。一进去,我就被制造部经理质问,说我弄小圈子,搞他的人,天天为难他的主管,现在他的主管不干了。

我虽然莫名其妙,但还是很快稳了下来。我自然是进行了反驳,我从他的主管上任前的合格率,一直说到了他上任三个月后的合格曲线波动情况。然后明确得出结论:自他的那位主管上任之后,他管理的工段平均在线合格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制造部经理听完沉默不语,人事经理示意我可以走了。

回去之后,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头,慢慢醒悟过来,原来我被他们的圈子之争裹挟了进去。虽然我认为我没有加入任何圈子,我只是尽我的职责做好我的工作而已,但因为我是品质部的,他因为与我的上司有矛盾,便将我也划入了与他做对的圈子,他以为我是在故意为难他。

4

后来,老板意识到了这种方式不妥,所以痛下决心,改变制度文化。在那个曾经当着我的面对质过的制造部经理离开之后,他决定从内部启用管理人员,于是便调了我的上司去制造部任经理,而我也经老上司推荐,被提拔起来,去做品质部的头。

因为我们两人都没有圈子的概念,所以很快,两个部门的文化就被纠正了回来。制造和品质是两个大部门,当这两个部门开始改变的时候,整个公司的文化很快发生了质的改变。

经历过这些之后,公司的人员流动率终于降了下来,公司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人才梯队,并在后来的发展中抓住了机会,业绩飞速成长,成为了行业里颇有名气的一家工厂。

而这段经历和这样的成长里程,也使得我对圈子文化的危害有了非常深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我就非常注意这种现象,并坚决不允许自己的部门有人拉帮结派,搞所谓的小圈子。

但即使如此,我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还是遇到了新的情况。

5

大概是五六年前,我去一家亏损很严重的工厂任职总经理。上任伊始,我就发现,这家公司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文化。就是能干活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不怎么干活的人。而这些不干活的人,也不会坐在办公室,而是喜欢跑到车间另一端,一个人迹罕至、阴暗的角落聊天。有一天,我在车间里检查,偶然走到了这个角落,听到了他们在那里讨论的话题。其实也没啥新鲜,基本都是数落主管或老板的不是,或是大谈办公室八卦,他们尤其对我这个新去的总经理不看好,觉得熬不了一个月就得滚蛋。

我很奇怪,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怎么公司的员工还会如此的逍遥,并形成这样的一个圈子呢?后来仔细琢磨了一番,便释然了。

6

以前我认为利益一致的人会形成一个圈子,其实,在一个公司,工作表现不佳、不受公司重用、或者对公司未来不抱希望的人,喜欢互相靠着取暖,亦即所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聚在一起,自然不会有什么积极的话题可将,能讲在一起的,往往是公司的不是。所以,讲的话题不外就是骂公司、骂老板;或是公司政策荒谬,老板决定愚蠢的之类的话题;要不就是老板总是听信身边那群逢迎谄媚家伙的话,总是打压有能力的人,提拔小人;再不然就是主管自己烂,却说部属差,总之,把业绩差,经验不善的责任,统统堆到老板的头上去。

这种说法对不对?某种意义上也对。经营不善,肯定是管理者和老板的问题。但这只会让公司经营更糟糕,如果公司想要改变风貌,就必须改变这种文化,要让这种现象销声匿迹。

我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我就是把所有人聚集起来,进行军训。人闲下来就会生事,我干脆让他们没有闲的机会。每天军训下来,各个都累的东倒西歪,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讨论那些负面的话题了。然后,我让所有管理人员及文职人员到车间,跟员工一起打扫车间,体验产品制造之难。这样,当合格的产品出来,开始源源不断送入市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很有成就感,都认为这一切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实际上,这样做,确实打散了原有的消极圈子,特别是通过军训和劳动以及亲眼看到的公司面貌的变化,让他们渐渐融入到了新的、积极的文化中。

7

说完了以上,让我们再把话题来回来说说。公司到底能不能批评呢?能批评。老板可不可以抱怨?可以。适当的发泄是人之常情,但一定要有所节制,谨慎为之。抱怨通常于事无补,过多批评则伤人伤己,只有改为正面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困难,才是正途,才有机会翻盘,改变不良现状。如果个人做不到,怎么办呢?公司就要想法介入了,无论如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消极的人形成一个圈子,这样既害自己,又拖累公司。

即使退一万步说,公司真没有希望了,做为个人来讲,公司真的不好、老板不行、主管不佳,也不必凑在一起,变得更消极,还不如趁早离开,没必要整日抱怨,狗吠火车,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又何必徒然浪费生命呢?还不如赶快转换阵地,从头再来,总比坐以待毙强吧!

我们在日常工作之余,都应该找一些个人工作励志散文来看看,那么个人工作励志散文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工作励志散文:为什么你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尊重

作者:黄爱春秋

小师妹前几天来我家做客,她跟我说,最近找个新工作,但做得很不开心。

师妹是学中文的,大学时,喜欢看书、码字,参加各种社团,在各大小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作品,也组织开展过各种文艺活动,算是学校小有名气的风云人物,凭着在学校的这些积累,毕业时,轻松考进了三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做的是宣传工作。

新人上岗,经验不足,礼貌来凑。为得到领导同事认可,尽快融入办公室小圈子,她下决心做办公室的勤劳小蜜蜂,在领导同事上班之前,提前到办公室,扫地、拖地、擦桌子,并每个杯子续上热水,下午下班关空调、关门窗,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见着单位所有人都露八颗牙齿,微笑以待,任何人需要帮忙,第一个挺身而出。

她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可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错了。办公室的人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有事时呼之即来,无事时视她为无物,她已然成了可被选择性忽视的小人物。

她说,他们办公室共有四个人,一个领导,两个老员工,她算是四个人中间资质最低的。

平常,一到周末,领导会约两个老员工聚餐,并在办公室热火朝天讨论,哪家的口味虾味道纯正,哪家的猪蹄入口即化,哪家的海鲜新鲜正宗。一开始,师妹会在他们讨论选定哪家饭馆时,高兴地插话,是哦,是哦,那家我上次去过,味道真不错,这家我可以去帮忙订房,我知道哪家口味更好,可每每她说话时,其余三个人就都开始沉默,装作没听见。

老员工莎莎是个吃货,喜欢带水果和干粮到办公室,每到工作间隙,就拿出来分享。一人一个香蕉或一人一把葡萄干,他们边吃边笑,唯独没有任何人礼貌性地问师妹一句,你要不要尝尝?你要不要一起来?没有人。于是,她就每天在弥漫着瓜果香味的办公室陪笑,时间一长,她就开始黯然神伤,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去迎合,却仍不受欢迎,融入不了办公室的小圈子。

师妹跟我说完,眼里蓄满泪水,我摸了摸她的头,给她一个拥抱,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是他们太过势利。他们之所谓视你为无物、不待见你,甚至漠视你,主要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只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你无背景、无身份、无权势,不值得尊重。

在部分人的处世观中,背景、身份和权势大小决定了人情冷暖。

当你背景强大、工作平步青云、有权又有势时,他们就会对你笑脸相迎;而一旦你落魄不堪、名誉扫地,他们就会避之唯恐不及。

郭德纲年轻时,穷困潦倒,为进京谋求发展,向身边的亲朋故友借钱筹路费,结果一无所获,没一个人愿意借钱给他。后来,在几个同学的资助下,得偿所愿,进得北京,摸爬滚打十余年后,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相声天地,蜚声中外,而此时,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视他为神,敬他、爱他。

人情冷暖体现最极致的,莫过于文革时期。大批有学识有德行有操守的知识分子被打成文化xx分子,身边原本亲近的人,都如倒树后的猢狲,四下散去,更有甚者,为证自身清白,极尽污蔑之能事,硬生生把知识分子送上了绝路。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我们身边多的是势力小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势利的眼神下生活。

势利者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和存续已有一定的历史,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20xx年代,发展至今,可谓历史悠久。势利者最典型的特点是,认为人的社会地位即人的价值,有社会地位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就该受到尊重和推崇,反之,则是无用之才,就该被鄙视,被忽略。

出于本性,被忽略和漠视的一方,往往会恼羞成怒,不知所措,继而焦虑、恐惧、痛苦,轻则抑郁,重则轻生,实属害人不浅。

社会如此现实和无情,生而为人的我们,总会有年轻经验不足的时候,总会有跨不过的坎越不过的河,总会有碰到人生低谷的时候,难道就真的任势利者宰割,成为势利社会刀俎上的鱼肉吗?

非也!

改变不了社会,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1.竭尽全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既然社会规则认可身份,认可社会地位,那我们就顺势而为,努力让自己站到尽可能高的地方,当你有俯瞰群山的能耐时,山脚下的人自然会仰视你。

但,通常,身份地位的获得影响因素有五个:

一曰变化无常的能力。

二曰运气。

三曰领导喜好。

四曰公司或单位盈利模式。

五曰大经济环境变化。

五个因素可控性不高,再者,身份地位保有的持续性不强,若想终身保有更是难上加难,除非你身处身份认可的社会,同时又出身于名门贵族,否则,高地位的获取,就只能取决于你事业成就的大小,可又有谁能保证,此时风光,彼时不会遭遇变故呢?

2.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恐惧,才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每个人都苛求尊重,对遇到的挫折会感到恐惧,于是,有人为了迎合社会认可,迎合他人喜好,选择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生到头,却惊呼,这辈子一直都活在他人的阴影里,没有做过自己。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公司职员,因为领导喜欢武术,就投其所好,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练得一身好武艺,准备博领导欢心时,单位却换了喜欢文学的新领导,于是他又开始勤习古今中外文学名典,等到自己文武双全时,单位又换了喜爱下棋的领导。在人生的终点,他发现自己做了一辈子别人,却从没有做过自己。

看清人性,看清势利者本性,更看清自己,才能不被其他人的言行影响心情,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不怕被他人冷落和漠视。

个人工作励志散文:人才也会成耗材

文/古尔浪洼

我有位朋友,工作能力很强,年纪轻轻就去了一家公司做经理。那大概是20xx年前的事情吧,那时候,我还在做主管呢,那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我们因为曾经同事过很长一段时间,工作交情和私人友谊都比较深厚,因此,虽然他进入了另外一个层次,但我们之间仍然保持了较好的沟通和交流,定期会聚上一聚。

他因为工作出色,前途顺利,每次见面,都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每次谈起未来,他都两眼发亮,声音宏亮,充满了信心。当时,他工作的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他也水涨船高,步步高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到了副总,薪水加红利让我垂涎欲滴。那些年,我内心深处还是真没少拿他做过榜样,每当在职场上发展不顺,挺不住的时候,就默默回想他意气风发的样子来给自己鼓劲。

后来,我去另外一个城市工作,而他仍旧留在原公司,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们的沟通并没有减少。有段时间,很多同行工厂想挖他,希望他复制原公司的成功模式。在电话里聊起,我劝他应该考虑一下。他说,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件事。

我问为什么?他说,三个原因:一,他认为在一个公司工作忠诚度很重要,他不愿意背弃培养他成长的公司;二,在工厂工作了五六年了,就得心应手,公司发展前景又好,前途光明,未来可期,犯不着跑到那些前途难测,一团迷雾,完全看不清未来的公司去;三,老板对自己很好,承诺未来给自己股份,一起将公司做上市,打工打成老板,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确实,后来的几年里,每次打电话给他,或者他打电话来,带来的消息,不是出国开拓业绩,就是在国内发布新产品,不时还会参加公开的座谈会与演讲,接受采访,风光如意,不可一世,反正我看到的他,简直就是坐着直升机,一飞冲天的样子。

前段时间,他突然打电话来,向我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什么?我一听就跳起来了,那么好的公司你不做,想干啥?细聊下来,才知道,发生了两件事,让他开始产生了想离职的想法。

第一件,是随着公司的高速发展,一些人员似乎开始跟不上公司的发展了。对此,他的观点是,多加大培训,送这些管理人员们出去学习和进修,请咨询公司来公司辅导。但老板坚决不同意。老板的原话是:“跟不上就让他们走人!”原本老板对他管理的几个部门是不怎么过问的,现在却频频插手,并要求调整几个重要岗位上的主管。

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他去这家公司的时候,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去的,并没有带所谓的自己的人,而现在主要岗位上的这些主管,也是他从原来的团队里发掘并慢慢培养起来的。他一心一意,就想为公司培养人才梯队,真心希望这些人们能成长起来,即便有一天来接替自己的职位也好。但现在老板居然拿他当外人,还拿他用心给公司里培养起来的主管也当外人,这让他格外伤心。“他并没有当我们是公司的人才,而是当我们是耗材。现在价值没那么大了,想弃掉我们。”他口中的他,指的是老板。

第二件事,是老板并没有兑现给他的股份承诺。虽然每次老板都说的很动听,但每当他提起具体的事情的时候,老板就搪塞过去,所以说了近十年,也没有给过他一毛钱股份。他说,前几天,他执意要老板表态,明确清楚股份的事,结果老板就说,股份可以给,但要自己出钱买,给出来的价格高的离谱,根本就没法弄。“我在这家公司打拼了20xx年,牺牲掉家庭生活,奉献出青春岁月,到头来得到的,不过是一纸空文。想不到,我摊到的,竟然是这样的结局!他说是要我买股份,其实是在赶我走。”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怨恨。

朋友这件事给我的冲击蛮大。使得我认真思考了一番工作思路与方法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倒霉的那一天

说真的,进入私企人,其实都清楚,自己迟早会有工作朝不保夕、倒霉的那一天。没有人敢肯定,我今天在这家公司做事,20xx年后我还能在这里做事。也就是说,职场的残酷无情,其实一直都在,从我们进入的那一天我们就应该很清楚。只不过,我们只是不知道它将以什么样子的方式、什么时候来临而已。

普通的上班族,如主管、文员、文案、职员、组长等等级别的职位,很容易在大环境不好,业绩不佳、公司转型升级、与上司无法相处、无法适应环境……的时候,被三振出局。不过,好的地方是,这些级别的职位和工作,相对好找,所以转身也容易,离开的人受到的伤害也小。

而那些公司的的高阶主管,虽然位高权重,平时看着趾高气扬,前途无量,可一旦倒起霉来,往往更甚,通就下来了,立马扑街。为啥?想想看,做到中高阶主管,有多不容易,总得奋斗上那么十几二十年吧?那时候是什么年纪?四十多岁,五十岁。到了这个年纪,扑通掉下来,还怎么翻身?如果很不幸,你是一辈子都在那家工厂,那几乎没有选择,就连回头路,都没有,进退不得。

在这件事情上,千万别心存侥幸。中年危机是职场的宿命,几乎每位上班族的身上都会来一遭。在职场上,特别是私营企业里,一直能窜上去不经历中年危机的,在我见过的人里,凤毛麟角,那比例,少得简直跟不经过更年期就变老变慈祥和蔼的老太太一样少。

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值得怨恨与抱怨命运不公的呢?说到底,其实还是自己没有提前做准备,没有防范好。

职场没有六合彩,中奖的都是有准备的人

既然命运不能寄托给别人,还是需要自己来谱写,那就提前做准备吧。

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

1、相信自己一定会倒霉。所有在职场上听来的那些悲伤的故事,那些悲剧,都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所以,要提前有心理准备,要在能争取到利益的时候,尽量去争取自己利益,并尽可能最大化。工作中,你可以忠诚,可以用心,但不要被忠诚和用心绑架到没有理智。

2、适度的自私自利一点。何为适度?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得,公司是老板的公司,利益是老板的利益,自己可以得到很好的报酬,但不能拥有它们。所以,在年轻的岁月你,为公司打拼和奋斗的同事,也要记得为自己奋斗。

具体怎样做呢?就是为公司打拼出招牌的同时,也要记得塑造自己的品牌,打响自己的品牌,比如像李开复在谷歌、唐骏在微软一样,不仅是打工,为雇主工作,同时也利用雇主的平台,塑造自己的品牌。这样,就可以在帮公司创造价值的时候,也同时垫高了自己的身价。

在工作中,与老板合作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无端怀疑老板的诚信,但一定得为自己留好后路。这样,一旦某一天风云突变的时候,你既不用惊讶,也不用失望,而是腾挪闪躲,有自己的回旋空间,可以跳到新的舞台上去。

说真的,命运也是个势力鬼,她其实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