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散文 > 经典散文 > 关于农忙的散文_农忙的散文欣赏

关于农忙的散文_农忙的散文欣赏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2.28W 次

农忙是有季节性的,春耕、秋收只是一般的概念,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是悠闲的。下面是有农忙的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农忙的散文_农忙的散文欣赏

农忙的散文:春耕农忙的句号

晚春的轻风一阵阵拂过田野,层层峦峦的梯田里,田水涟漪,一丘丘的秧苗轻摇着简洁的叶片,小巧而可爱。

梯田里的秧苗移栽十天半月后,随着田水的渐渐回清,秧苗茂密的根须也基本在泥层里重新扎须固根,稳定了生长状态。栽插是个创季的活计,为了稻禾的统一生长,不管有多大的耕种面积,无论是多么大的劳动量,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一片田与一片田之间的栽秧时间,是不会拉得太长的,甚至整片山坡的梯田,也如此。这样,在这期间,寨子里的人家,东家栽了西家插,一家完了一家来,今天你来帮我,明天我去助你,每天忙忙碌碌,栽插不断。如此的折腾、劳碌,让人和牛都十分疲惫,尤其是那些妇女,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弯腰劳作,累得直不起腰杆。好在保证了农活的如期完成,保证了秧苗的同步生长。当一棵棵秧苗固根、回绿,用一行行绿色的稻禾把满山满坡写上春天葱茏的诗篇时,哈尼人松懈了劳动绷紧的弦,暂时直起了自己弯曲的腰身,把一个叫“莫昂纳”的节日又请到了生活的面前。

莫昂纳是哈尼话,也叫苗昂纳。“莫”指马;“苗”指活计;“昂”为力气;“纳”是休息。整句话的大意就是:息下活计养气力。原本应该叫苗昂纳更确切,因为在属马日进行,所以出现叫莫昂纳的,久而久之,这个叫法成了习惯,普遍叫的多。

莫昂纳的规模不大,但其意义却不可替代。最主要的是,这个节日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以牛为代表的牲畜和生产工具。

更准确地说,这是哈尼族的一个感恩节。

哈尼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地稻作农耕民族,一年到头,每天早出晚归,四季劳碌在田间地头,锄头等这些普通的农具成天不离手,还有梯田耕作每一轮三犁三耙的劳动程序,更是离不开牛的参与和帮助。一年一稻,虽然只是晚春栽插,深秋收割。但实际上,一年四季都要劳作的。哪怕是稻田空闲的秋末到中春季节,也不能放松片刻的维护工作,以及如时施加农肥等一些必须的劳动。说到底,梯田很少有没被劳作打扰的时候。每一粒谷子,在哈尼人的心目中,是如此的重要,不简单。为了能够获取这些要命的粮食,哈尼人像一群啃硬骨头的蚂蚁,流尽了血汗,挣断了腰杆,也不放弃地在梯田里忙碌,在大山里耕作。为此,紧紧围绕梯田稻作农耕,派生出了一系列或直接或间接的节庆祭典活动。如:祈盼梯田水源源源不断的五月祭梯田入水口仪式;祈望稻禾健康成长的六月祭稻神仪式;祈求丰收的七月尝新米仪式等等,或大或小,几乎月月都有,莫昂纳只是其中的一种。

头天,村里专司负责通知日常事务的山伙头,就会按照寨子宗教头人咪谷的吩咐,趁夜里寨人睡前村头村尾街街巷巷一处处地叫唤,通知大家次日莫昂纳的消息。我们阿倮村的山伙头是我们阿牛家族的一个远亲,长我们一辈,我们都叫他叔叔,很亲切很随和的一个中年人,很早就死了老婆,上有老下有小,却一直不续娶,家境一直不好。村子里,这样的人,才愿意做被人驱使为众人奔命的山伙头。其实,在山伙头通知之前,村里人根据农活和农历,就大致知道要过莫昂纳节了。山伙头的通知,相当于下了正式的红头文件。

这天,蒸糯米的香气,浓郁地在古老的山寨里弥漫,用谷物特有的温馨,叙述着一个农耕习俗的古朴与土气。这是令人温暖、踏实的时光。闻到这股宜人的香味,熟悉哈尼风物的人都知道,哈尼山寨又要过节了。我记得,好几年,家里的鸡都是我帮父亲杀的,等我杀好鸡后,父亲就从梁上、门后、屋角等角落扛来铁犁、木耙,提来锄头、镰刀、弯刀等,认认真真地重新清洗一番,然后把它们集中到堂屋的正中央,点上香火,端上鸡肉、蛋拌糯米饭。做完这些,父亲就叫上我,和他一起恭恭敬敬地曲膝跪拜在农具前。父亲嘴唇轻启,一边诉说着感激之情,一边纳头叩首。我沉默无言,只是跟着父亲叩首。这边拜毕,父亲抓起一坨糯米饭,走向隔壁的牛圈。我家因为无人放管,父亲把牛买来后,平时交给大爹放养,耙犁时两家合用。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我家从没有过牛。虽然没有直接养过牛,但这不影响父亲对牛的感情。来到牛跟前,父亲同样向牛诉说一番,然后和清水、清草一起,把糯米饭一点一点地慢慢喂给老水牛。

莫昂纳后,耕牛就可以暂时离开梯田,脱离劳动,赶上山野,获得一段时间的休养,自由地在山林里放牧自己,放牧悠闲的美好时光。田野里安静下来,连鸭也被圈养,禁止下田。偌大的田间,只有零星的前来视察秧情的身影,偶尔孤独地走过田埂,与前段时期的喧哗繁杂形成截然不同的寂寥。劳碌的春耕农忙时节被打上句号,宣告结束。

农忙的散文:又到农忙时

五一节里止不住要唠上两句。

在五一节没到之前,各商家和旅游社就大打广告牌,好像购物与旅游才是它的主题。可在我儿时记忆里,五一节却标志着农忙季节的到来,学校就应该放农忙假了。呵呵,现在哪里还有放农忙假的说法哟。“农忙假”三个字,估计只有收藏在记忆里了。

小时,我们三姊妹都随父亲在乡上(现在已叫作镇)读书。家里五口人的田土平时只有母亲和奶奶在家做。因为乡上离老家七八里路,如果每天往返就很累。我们三姊妹就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回家帮上忙。如果某天下午父亲的课程少,他就叮嘱好我们三姊妹的吃饭等生活问题,然后匆匆赶回家去支农,第二天又早早地回到学校上课。那时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农村出身,大部分的家属都在家里种着庄稼。因此,学校一到农忙季节就开始放农忙假,老师和学生都要回家或下乡去支农,一般一放就是一个周一年要放两次农忙假。有的老师家里没种庄稼的,也爱到每家去帮帮忙。现在想起来,老师们之间的那种感情特别的纯洁和温馨。

每次放农忙假,父亲就是总指挥,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分得很清楚,但一定要先完成路程较远的活路,尽量减轻母亲和奶奶在家的劳累。我们生产队的地盘很宽,我家就有两块干田子离家有一里多路,割一大背麦子然后背回家,来回要花一个多小时。想想,如果挑一担毛谷子就更累了。那时又不能丢荒,农民惜土如金,也不可能丢荒,可真不想干那两块干田子啊。因此哥哥和我考上师范学校总算跳出农门后,首先丢掉(退给生产队)的就是那两块干田子。

在农忙假的一大早,父亲就早早地催起床了,“起来,吃饭,好干活路!”那时的我们也很懂事,一催就起床了。拾掇完,吃过饭,背着背篼就出发了。早晨的露水还没有干,太阳露出红通通的脸,光着脚,感觉还有些许的冰凉。父亲教我们割麦子,我们就学着,不时为割到一拢整齐的麦子而心情愉悦,因为一锯镰下去,就得到了一大把麦子,任务就会完成的快些呀。割麦子时,把背篼放在麦丛中,割完背篼周围的就又放在前面的麦丛中,就这样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割完了。回头看看,有种胜利感。

割麦草就累一点了,需弓着腰,或者蹲着割,象鸭子一样前进。有的地是沙地,跪着割不疼,动作也要快些。曾经我和哥哥在老家长山脚下的长田里割麦草,邻队的洪湘二公看见了说:“今天上午,你们俩弟兄要是把这块田的麦草割完了,算你们狠。”我和哥哥都不爱说话,待他走后,我和哥哥就把任务分了,呼呼地割起来,在快要晌午的时候就割完了。收牛回家的二公这下服了,“没想到你俩弟兄文质彬彬的,还得行哟!”我和哥哥还是没说话,牵起衣角揩汗水,其实心里在想,我们不是那么小瞧的。那时队里的人们在农忙的时候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做活,生怕落在了别人的后头被人说笑。所以那时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重,很多人就想生儿子,以后家里就有个好劳力。

为了不让人小瞧,我们总是想在农忙假里把活做完再走。母亲总是说:“你们搁自(四川话:尽管之意)走嘛,大不了我再做两天就做完了。”其实活路是做得完的吗?现在母亲已经六十七岁了,还一个人在老家坚持劳动,我们也经常劝母亲别再做了。用刘欢的一句歌词,“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可母亲还是不听,反而拣了一些别人丢荒的地来做起,每每回老家,看到她劳累的样子,我们又是心疼又是恼怒,“做起来安逸得很吗?你做一半天(一辈子),又不好好享受一下,有啥子意思嘛?”有时退休了的父亲也向她发火,“喊你不要做恁多,你偏要做那么多,泼烦得很。”母亲却不发火:“停天(四川话:天天之意)耍起,有啥子好耍嘛!不如动会儿好。”

现在的农村做农活的越来越少了,年青人们大多出去打工挣钱了。留下一些老人拼着一把老骨头撑着五一的风景,少了当年你拼我敢的劲头。当年要是那家缺劳动力,有的人还去游说:“你们做不了恁多,拿点给我做嘛?”另一家人则说:“拿给你做,想得安逸。”如今却很多地荒了,也没有人争了,要是你想做,尽管去拣来做。当年跳出农门时,我曾说过,以后星期天我还是回家种点庄稼,这样吃的粮食和菜就解决了,可是现在我没有实现我的诺言,因为心懒了,人就懒了。只有母亲是伟大的。每当父亲给我们背来母亲种的粮食和蔬菜时,我的心就很酸,我们吃的是母亲的心血呀!可是母亲就是还要做,谁也说服不了她。

最后,让我们向那逝去的农忙假致敬!向所有的劳动者们致敬!向母亲一样的所有劳动者致敬!

农忙的散文:又到农忙季节我心愧

又到了农忙季节,乡下的农活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尤其是到了收割麦子或插秧的时候,农活多得做也做不完。人在田里忙,感到很疲惫,总希望有人来帮忙,看到别人家有亲戚帮忙,心里特别羡慕。

记得我在家的时候,经常和父母下田劳动,深知劳动的艰辛,看到别人家的一块麦田或一片秧田早早地收工完事,我们从心里羡慕人家。母亲看看我们,欣慰地说:“等你们出门后,家里有事,我就打个电话,叫你们都回来,挑得挑,做得做,田里也站上一田的人,我也叫邻居羡慕我,看看我,到那时我的日子也好过了。

这个小小的盼望,母亲应该得到。她生了我们姐妹四个,在那种贫穷的年代里,把我们大小四个拉扯大真得不容易啊!父母的生活来源,除了种田还是种田。是他们不畏惧艰辛的生活,是他们不辞辛苦地劳动,才给我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回家帮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当时我心里想,我们回来帮忙的时候就不要你们下田劳动了,你们只管在家把饭烧烧好。还记得母亲听道我说的话时,眼睛亮亮的,笑容也甜甜的。仿佛一个农民站在果园里看着丰收的果子,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

我没有想到,就这样的小事情,我也没有兑现。更不会想到,我们离开家后,竟然一次没有回去农忙过,一到农忙的季节,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负罪感,尤其是打电话后,听到他们说:“明天是我们家割麦子,明天是我们家插秧。”或者是很晚了打电话回家,家里没人接,心里马上想到,他们在田里忙还没有回来。一颗亏欠的心又深深地愧疚起来,如果我回去那该多好啊。是我不好,只顾惜自己的小家庭,而望着父母和留在家里的大姐及姐夫在家一日一日的辛苦地劳动,可怜了我的老父亲,可怜了我的老母亲。到了割麦割稻的时候,打电话回去,除了叫他们保重身体,做事别急,注意休息外。可是,我什么也帮不了他们,我不能为他们解决实质上的问题,我感到深深的愧疚和不安。

想起父亲在电话里跟我说的话:“你只知道这样说,叫我歇息,那个不知道,我也要歇息,那么多事情哪个帮我做人呢?······唉。”父亲的一席话和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一下子使我的心纠紧了起来,是我对不住他们。

又到了农忙的季节,我那老母亲,头发已经花白了,满是皱纹的脸很苍老,清瘦的身体,还在不停地劳动,令我心疼。我依稀看见,母亲和姐姐很早就起来,拿着两把镰刀,拖着一个板车。这时候,天才放亮,远处有袅袅娜娜的薄雾,四野一片寂静,小草的叶尖上都挂着亮晶晶的露珠,黄黄的麦穗上也缀满了露珠。母亲和姐姐一人一条田埂收割蚕豆,她们不停地弯腰,远远地看见田里两个人影时有时无。当她们把蚕豆收割完,太阳早已明晃晃的照射下来。所有的蚕豆放在板车上拖回来,拖到家门口,再把蚕豆抱下来铺平,然后才吃早饭。有时很早起来,到秧田里拔秧······

农忙的时候,人们很辛苦,都是披星戴月得做。有的人家,老人只在家烧烧饭,晒晒麦子,间或送送茶和点心。我的老母亲还要起早带夜的做,人老了肩上的担子还没有卸下,深感这是我的错,母亲把我养大了,我却不能帮她做事,是我无用,我没有让自己羽翼丰满,我没有使自己变得能干起来,是我对不住母亲。

割麦的日子指日可数,虽然是机器收割,,但是农田里的事情,除了割麦,其他的还是人去做。难以想向,母亲看着田里的小麦,一日比一日黄,听到别人家说:这个儿子回来,那个女儿回来, 她的心里该有多难受?现在,母亲和姐姐又要共同面对一田的麦子、一田的秧苗、一个季节的繁重的农活。

又到了农忙季节,我的心里又是隐隐的痛,深深地愧。

农忙的散文:农忙的滋味

劳动能锻炼人,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能塑造人,培养人不怕累的思想;劳动能让人在付出汗水以后,得到充实,收获果实,收获丰收,带来欢笑,带来乐不可支。

可农忙是一个艰苦的劳动,是一个风吹雨淋的过程,是一个烈日暴晒的时段,是一个吃力的经历,是一个困难的磨练。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片农田。常常在播种季节来临时,爸爸还在外地打工,妈妈扛着犁,赶着大水牛去耕田。她不时带上幼小的我,让我看着她劳动。我听着妈妈的吆喝声,看着妈妈熟悉的身影,就想起妈妈的不容易,想起妈妈的辛劳。妈妈是生产小队里最早用牛耕田的女性,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为了生活,她埋头苦干,在田野里操劳着。为了家里人的口粮,她任劳任怨,不知疲倦地耕耘着。

农忙中,我们先是播种。我们站在田埂中,在一畦畦长方体的泥土上撒下种子,并让种子埋入土里,盖上油纸。然后,我们等种子生根,发芽,长出绿色的秧苗。我们待秧苗长到一定高度后,就拔秧苗插秧。

妈妈在插秧的时候,用力适当。她既不会插得太深,也不会插得太浅。而且,秧苗一行行,一列列排得整整齐齐。我跟在妈妈的身旁,尽力模仿她的技术。但总是把秧苗插得歪歪斜斜,有的秧苗即将没顶,有的秧苗则浮了起来。我不得不佩服妈妈的插秧水平。妈妈一直在旁边指导我。但我总是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能插多少就多少,能帮多少就多少。由于妈妈的庇护,我从未独自一人完成田地里的插秧工作。到现在生龙活虎的我,始终不能把插秧这一项工作做好,不能完成得令人满意,我作为山村的孩子,这委实是一种遗憾。

插秧我不在行,但给禾苗除草还可以。但我就是不如爸妈的速度,没有爸妈的那种熟练,没有他们那种洋洋洒洒的干劲。而且,我有时会在不经意间把禾苗踩歪了,甚至把脚踏在了禾苗的的上面。这总是让爸妈唠叨了几句,让他们埋怨了几句。常常,用我们闽南话讲,妈妈称我“农不农,秀不秀”,意思是说农民不像农民,读书人不像读书人,两样都不行。让我处在尴尬的境况中。

在平时,我们还必须密切注视着水稻。我们除了给水稻充足的水分外,有时还得给水稻除虫去病。于是,妈妈有时就得背上喷雾器,里面装着满满的药水,约有几十斤重,这里喷喷,那里洒洒,给禾苗喷药除病。有的时候,药水溢出来,弄湿了妈妈的背。药水有毒,对身体,对皮肤甚是不好。这个时候,妈妈常说:“不好好念书,如果与农田打交道,就得与泥土为伴,与农药为伍,又脏又毒,怪难受的。”。那时,我听了,也没太在意,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觉得妈妈的困难,只觉得妈妈的辛苦。

每到收成,爸爸有时打工回家了,就帮着家里的忙。我们用镰刀一刀一刀地割水稻,在“谷桶”和“谷帐”里人工打谷,一下一下用力地打,劳动环境恶劣,效率低下。不常干活的我常常弄得腰酸背痛,手脚酸疼。爸爸常常用力地挑着一担又一担的稻谷,放在邻居家的水泥板上铺放晾晒。这时,晒谷子便成了我的重任。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只需耙耙谷,既轻松又惬意。如果遇到了打雷,或到了乌云出现的时候,大家匆匆忙忙地,又急又快地收谷子。在一阵忙碌后,我们以便把谷子在下雨前挑进屋里,以防止被雨淋湿。但有时还是来不及,让可恨的雨淋湿了我们的稻谷。

除了种稻谷,我们还种地瓜,还种其他能吃的植物。在好多年中,我们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重复着“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虽然爸爸在外打工,收着一两个徒弟,让家庭过上还算不错的生活。但我不适应农忙的辛苦,跟不上农忙的节奏,没能养成干农活的习惯。于是,我总是经常下决心读好书,另谋出路,以免去干艰辛的农活,承受烈日的暴晒,免去风吹雨打。后来,这个愿望终于因考上大学而实现。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家就没播种水稻了,也没种地瓜了。只是在临近家的地里种些菜,自供自给。但从小到长大,我也了解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辛苦味道。

现在,我家已不耕田,不种菜了。家里人每天只需走一趟菜市场或走一趟超市,购买所需的蔬菜。我们脱离了农忙季节。但农忙的滋味让我难忘,让我记忆犹新。农忙也锻炼了我,培养了我。它让我知道了农忙的困苦,农忙的艰难,知道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劳动的产品”,珍惜“劳动的粮食”,珍惜农忙的“劳动的结晶”。

农忙是有季节性的,春耕、秋收只是一般的概念,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是悠闲的。下面是有农忙的散文,欢迎参阅。

农忙的散文:春耕农忙的句号

晚春的轻风一阵阵拂过田野,层层峦峦的梯田里,田水涟漪,一丘丘的秧苗轻摇着简洁的叶片,小巧而可爱。

梯田里的秧苗移栽十天半月后,随着田水的渐渐回清,秧苗茂密的根须也基本在泥层里重新扎须固根,稳定了生长状态。栽插是个创季的活计,为了稻禾的统一生长,不管有多大的耕种面积,无论是多么大的劳动量,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一片田与一片田之间的栽秧时间,是不会拉得太长的,甚至整片山坡的梯田,也如此。这样,在这期间,寨子里的人家,东家栽了西家插,一家完了一家来,今天你来帮我,明天我去助你,每天忙忙碌碌,栽插不断。如此的折腾、劳碌,让人和牛都十分疲惫,尤其是那些妇女,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弯腰劳作,累得直不起腰杆。好在保证了农活的如期完成,保证了秧苗的同步生长。当一棵棵秧苗固根、回绿,用一行行绿色的稻禾把满山满坡写上春天葱茏的诗篇时,哈尼人松懈了劳动绷紧的弦,暂时直起了自己弯曲的腰身,把一个叫“莫昂纳”的节日又请到了生活的面前。

莫昂纳是哈尼话,也叫苗昂纳。“莫”指马;“苗”指活计;“昂”为力气;“纳”是休息。整句话的大意就是:息下活计养气力。原本应该叫苗昂纳更确切,因为在属马日进行,所以出现叫莫昂纳的,久而久之,这个叫法成了习惯,普遍叫的多。

莫昂纳的规模不大,但其意义却不可替代。最主要的是,这个节日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以牛为代表的牲畜和生产工具。

更准确地说,这是哈尼族的一个感恩节。

哈尼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地稻作农耕民族,一年到头,每天早出晚归,四季劳碌在田间地头,锄头等这些普通的农具成天不离手,还有梯田耕作每一轮三犁三耙的劳动程序,更是离不开牛的参与和帮助。一年一稻,虽然只是晚春栽插,深秋收割。但实际上,一年四季都要劳作的。哪怕是稻田空闲的秋末到中春季节,也不能放松片刻的维护工作,以及如时施加农肥等一些必须的劳动。说到底,梯田很少有没被劳作打扰的时候。每一粒谷子,在哈尼人的心目中,是如此的重要,不简单。为了能够获取这些要命的粮食,哈尼人像一群啃硬骨头的蚂蚁,流尽了血汗,挣断了腰杆,也不放弃地在梯田里忙碌,在大山里耕作。为此,紧紧围绕梯田稻作农耕,派生出了一系列或直接或间接的节庆祭典活动。如:祈盼梯田水源源源不断的五月祭梯田入水口仪式;祈望稻禾健康成长的六月祭稻神仪式;祈求丰收的七月尝新米仪式等等,或大或小,几乎月月都有,莫昂纳只是其中的一种。

头天,村里专司负责通知日常事务的山伙头,就会按照寨子宗教头人咪谷的吩咐,趁夜里寨人睡前村头村尾街街巷巷一处处地叫唤,通知大家次日莫昂纳的消息。我们阿倮村的山伙头是我们阿牛家族的一个远亲,长我们一辈,我们都叫他叔叔,很亲切很随和的一个中年人,很早就死了老婆,上有老下有小,却一直不续娶,家境一直不好。村子里,这样的人,才愿意做被人驱使为众人奔命的山伙头。其实,在山伙头通知之前,村里人根据农活和农历,就大致知道要过莫昂纳节了。山伙头的通知,相当于下了正式的红头文件。

这天,蒸糯米的香气,浓郁地在古老的山寨里弥漫,用谷物特有的温馨,叙述着一个农耕习俗的古朴与土气。这是令人温暖、踏实的时光。闻到这股宜人的香味,熟悉哈尼风物的人都知道,哈尼山寨又要过节了。我记得,好几年,家里的鸡都是我帮父亲杀的,等我杀好鸡后,父亲就从梁上、门后、屋角等角落扛来铁犁、木耙,提来锄头、镰刀、弯刀等,认认真真地重新清洗一番,然后把它们集中到堂屋的正中央,点上香火,端上鸡肉、蛋拌糯米饭。做完这些,父亲就叫上我,和他一起恭恭敬敬地曲膝跪拜在农具前。父亲嘴唇轻启,一边诉说着感激之情,一边纳头叩首。我沉默无言,只是跟着父亲叩首。这边拜毕,父亲抓起一坨糯米饭,走向隔壁的牛圈。我家因为无人放管,父亲把牛买来后,平时交给大爹放养,耙犁时两家合用。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我家从没有过牛。虽然没有直接养过牛,但这不影响父亲对牛的感情。来到牛跟前,父亲同样向牛诉说一番,然后和清水、清草一起,把糯米饭一点一点地慢慢喂给老水牛。

莫昂纳后,耕牛就可以暂时离开梯田,脱离劳动,赶上山野,获得一段时间的休养,自由地在山林里放牧自己,放牧悠闲的美好时光。田野里安静下来,连鸭也被圈养,禁止下田。偌大的田间,只有零星的前来视察秧情的身影,偶尔孤独地走过田埂,与前段时期的喧哗繁杂形成截然不同的寂寥。劳碌的春耕农忙时节被打上句号,宣告结束。

农忙的散文:又到农忙时

五一节里止不住要唠上两句。

在五一节没到之前,各商家和旅游社就大打广告牌,好像购物与旅游才是它的主题。可在我儿时记忆里,五一节却标志着农忙季节的到来,学校就应该放农忙假了。呵呵,现在哪里还有放农忙假的说法哟。“农忙假”三个字,估计只有收藏在记忆里了。

小时,我们三姊妹都随父亲在乡上(现在已叫作镇)读书。家里五口人的田土平时只有母亲和奶奶在家做。因为乡上离老家七八里路,如果每天往返就很累。我们三姊妹就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回家帮上忙。如果某天下午父亲的课程少,他就叮嘱好我们三姊妹的吃饭等生活问题,然后匆匆赶回家去支农,第二天又早早地回到学校上课。那时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农村出身,大部分的家属都在家里种着庄稼。因此,学校一到农忙季节就开始放农忙假,老师和学生都要回家或下乡去支农,一般一放就是一个周一年要放两次农忙假。有的老师家里没种庄稼的,也爱到每家去帮帮忙。现在想起来,老师们之间的那种感情特别的纯洁和温馨。

每次放农忙假,父亲就是总指挥,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分得很清楚,但一定要先完成路程较远的活路,尽量减轻母亲和奶奶在家的劳累。我们生产队的地盘很宽,我家就有两块干田子离家有一里多路,割一大背麦子然后背回家,来回要花一个多小时。想想,如果挑一担毛谷子就更累了。那时又不能丢荒,农民惜土如金,也不可能丢荒,可真不想干那两块干田子啊。因此哥哥和我考上师范学校总算跳出农门后,首先丢掉(退给生产队)的就是那两块干田子。

在农忙假的一大早,父亲就早早地催起床了,“起来,吃饭,好干活路!”那时的我们也很懂事,一催就起床了。拾掇完,吃过饭,背着背篼就出发了。早晨的露水还没有干,太阳露出红通通的脸,光着脚,感觉还有些许的冰凉。父亲教我们割麦子,我们就学着,不时为割到一拢整齐的麦子而心情愉悦,因为一锯镰下去,就得到了一大把麦子,任务就会完成的快些呀。割麦子时,把背篼放在麦丛中,割完背篼周围的就又放在前面的麦丛中,就这样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割完了。回头看看,有种胜利感。

割麦草就累一点了,需弓着腰,或者蹲着割,象鸭子一样前进。有的地是沙地,跪着割不疼,动作也要快些。曾经我和哥哥在老家长山脚下的长田里割麦草,邻队的洪湘二公看见了说:“今天上午,你们俩弟兄要是把这块田的麦草割完了,算你们狠。”我和哥哥都不爱说话,待他走后,我和哥哥就把任务分了,呼呼地割起来,在快要晌午的时候就割完了。收牛回家的二公这下服了,“没想到你俩弟兄文质彬彬的,还得行哟!”我和哥哥还是没说话,牵起衣角揩汗水,其实心里在想,我们不是那么小瞧的。那时队里的人们在农忙的时候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做活,生怕落在了别人的后头被人说笑。所以那时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重,很多人就想生儿子,以后家里就有个好劳力。

为了不让人小瞧,我们总是想在农忙假里把活做完再走。母亲总是说:“你们搁自(四川话:尽管之意)走嘛,大不了我再做两天就做完了。”其实活路是做得完的吗?现在母亲已经六十七岁了,还一个人在老家坚持劳动,我们也经常劝母亲别再做了。用刘欢的一句歌词,“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可母亲还是不听,反而拣了一些别人丢荒的地来做起,每每回老家,看到她劳累的样子,我们又是心疼又是恼怒,“做起来安逸得很吗?你做一半天(一辈子),又不好好享受一下,有啥子意思嘛?”有时退休了的父亲也向她发火,“喊你不要做恁多,你偏要做那么多,泼烦得很。”母亲却不发火:“停天(四川话:天天之意)耍起,有啥子好耍嘛!不如动会儿好。”

现在的农村做农活的越来越少了,年青人们大多出去打工挣钱了。留下一些老人拼着一把老骨头撑着五一的风景,少了当年你拼我敢的劲头。当年要是那家缺劳动力,有的人还去游说:“你们做不了恁多,拿点给我做嘛?”另一家人则说:“拿给你做,想得安逸。”如今却很多地荒了,也没有人争了,要是你想做,尽管去拣来做。当年跳出农门时,我曾说过,以后星期天我还是回家种点庄稼,这样吃的粮食和菜就解决了,可是现在我没有实现我的诺言,因为心懒了,人就懒了。只有母亲是伟大的。每当父亲给我们背来母亲种的粮食和蔬菜时,我的心就很酸,我们吃的是母亲的心血呀!可是母亲就是还要做,谁也说服不了她。

最后,让我们向那逝去的农忙假致敬!向所有的劳动者们致敬!向母亲一样的所有劳动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