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言警句 > 寓言 > 传说 >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2.44W 次

中华历史五千年,民间流传有众多古代传奇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一

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其实是唐朝末年一个科场失意、弃儒取道的儒生。

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苟杳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吕洞宾见他度日困难,就和他结拜成兄弟,并请到自己家居住。他希望苟杳苦心读书。将来好有个出头之日。苟杳十分感激,牢记吕洞宾的话,整日刻苦读书。

有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他见苟杏一表人才,读书用功,就对吕洞宾讲他想把他的妹妹许给苟杳。吕洞宾怕误了苟杳的前程,就婉言推托了。但苟杳得知后却动了心,可因自己吃住都靠吕洞宾,而吕洞宾又推托了此事,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吕洞宾知道了苟杳的意思后,就对他说:“林家小姐才貌双全,早有所闻,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挡,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苟杳听后不觉一愣,但思前想后,还是咬着牙答应了。

婚喜之日,一切仪式都进行完了。掌灯时分,因有前诺,苟杳将新娘引进洞房后就躲开了,洞房里就剩下新娘一人。这时,吕洞宾走进洞房,也不说话只管坐到桌前灯下,埋头读书。开始新娘见新郎如此用功读书,好喜欢。可等到半夜还是如此,实在无奈,自己只好和衣而睡。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又是两夜,都是这样。林小姐暗自伤心落泪,不知新郎为何这样。

三夜过后,苟杳踏进了新房,他见娘子正泪满香腮,连忙上前赔礼。新娘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只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道:“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就用此法激励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接着就把这事对新娘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从此,苟杳刺股悬梁,奋发攻读。京城应试,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尔后,苟杳夫妇便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过了八九年,有一天吕洞宾家不慎失火,除人外,一切都化为灰烬。为生活所迫,吕洞宾只好沿路乞讨,来到苟杳府上请求帮助。苟杳听后便对吕洞宾说:“一切敬请放心,小弟自有妥善安排。”一晃过了十天,除了每日盛筵招待,苟杳根本不谈如何帮助吕洞宾之事。又过了一些日子还是如此。吕洞宾疑心苟杳不肯相帮。又过了几天,吕洞宾实在憋不住了,便提出要回家,可苟杳只是劝他再享几天清福。吕洞宾忿忿地说:有福你享好了。说完扬长而去。

身无分文的吕洞宾只好再沿路乞讨,返回家乡。在路上,遇有一人同情他的处境,给了他一些银子,才使他早日到家。可到了村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个邻居告诉他:你家已盖起了新房搬到村东去了。吕洞宾来到村东的新房里,见妻子正全身披孝,抚着一口棺材在嚎啕大哭。他大吃一惊,怔了半天,才轻轻叫了一声娘子。娘子扭身一看,惊恐万状,疑是鬼怪,经吕洞宾解释后才信。

吕洞宾问明妻子后,气得把棺材砸开了,只见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上面还放着一封信,取出一看,上面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看完,如梦初醒,深悔自己不识好人,错怪了苟杳,他苦笑了一声说道:“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狠啊!”

自此,狗咬(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在民间传开了。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二

这一天,正是阳春三月三,西湖边柳枝儿嫩绿嫩绿,桃花儿艳红,四处来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吕洞宾,也变成个白头发白胡须的老头儿,挑副担子,到西湖边来卖汤团凑热闹。

吕洞宾把担子歇在断桥旁边的一株大柳树底下。他看看镬里的汤团浮起来了,便拉开嗓门叫起来:

“吃汤团罗,吃汤团罗!大汤团一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听一吕洞宾的叫卖声都笑了。有的人说:

“老头儿呀,你喊错啦!快把大汤团和小汤团的价格换一换吧!”

吕洞宾听也不听,照样叫:

“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朝他的汤团担子围拢过来,你掏一个钱,我掏一个钱,都买他大汤团吃。一歇歇辰光,镬里的大汤团就捞光了。

这时,有个五十来岁的老人,怀里抱个小伢儿,也挤进堆里来。小伢儿看见别人吃汤团,就吵着也要吃。但是大汤团卖光了,那人只好摸出三个铜钿,向吕洞宾买只小汤团。吕洞宾接过钱,先舀了一碗滚水,再舀一只小汤团在碗里,端着碗蹲下身来,用嘴唇朝碗里吹口气,那小汤团就绕着碗沿,“咕碌碌”滚转起来了。

小伢儿高兴死啦,舀起汤团正想吃,那汤团就象活了似的,一下钻进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里去了。

小伢儿吃了汤团以后,三日三夜不吃东西。阿爸着急得要命,就抱他到断桥旁边大柳树下来寻那卖汤团的人。

吕洞宾风了哈哈一笑,就把小伢儿抱上断桥,猛不防抓住他的双脚倒拎起来,喝起:“出来!”那三天前吞进去的小汤团,竟原个儿从他小嘴巴里吐出来。小汤团落在断桥上,“咕碌碌”滚下西湖去了。

在断桥的下边,有一条白蛇在修炼。白蛇修炼了五百年,有了灵性,她常常伸出头来,望着人间,见西湖上风和日丽,游人很多;男也有,女也有,老也有,少也有,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有的看景致,有的荡湖船,有的植树,有的栽花,有的谈笑取乐,也有的忙着做营生…白蛇眼看这人间的繁华景象,心中十分羡慕。这天,她从湖底钻出水面,正巧那个小汤团从断桥滚下来,便接在嘴里,“咕嘟”吞进肚皮去了。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三

在福建武夷山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在台湾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关于它们,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东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台湾的阿里山紧紧连在一起的。那时山上山下,一年四季树木长青,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各种果子,果树下是一丛丛盛开的鲜花。山间,还有一条条瀑布和无数的小溪,山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里的人民过着安乐的幸福生活,到处响着笑语、歌声。

可是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妖魔,占据了整个大山。这个妖魔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上。只是听说它的身子趴在山顶上,头可以伸到东海里去喝水;它打一个喷嚏,周围很大的一片地方就要下一场大雨。

自从妖魔来到以后,山上的树木枯死了,鲜花凋谢了,山间的瀑布断水了,小溪干涸了,肥沃的土地干裂得张开了嘴巴。

这个妖魔脾气特别狂暴,它一发起脾气来,天上黑云翻滚,狂风怒号,飞沙走石,无数的房屋被砸坏,许多人和牲畜被砸死砸伤,连在东海上打鱼的渔船也有不少被打翻。

人们受尽了妖魔的祸害,实在恨透了它。山村里有几个勇敢的年轻人,自动拿起弓箭、大刀、长矛,上山去找妖魔报仇。可是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很多人拖儿带女,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乡,到别处逃生云了,整个山区显得十分荒凉。

在大山的西麓,有一间用青石砌成的小屋,里面住着母女二人。母亲叫花霞,是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女儿叫花珊,十九岁,是个美丽、聪明而又勇敢的姑娘。花珊姑娘看到人民被妖魔害得不能生活下去,心里像刀割一样的难过。因此,她下决心要除掉这个妖魔。

聪明的姑娘心里明白,要消灭这样的敌人,没有很高的武艺,单凭勇敢是不行的。于是,她开始苦练各种本领。

她先在村头的一块大岩石下练习射箭,每天迎着朝霞离开家门,顶着满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她练啊练啊,手臂练痛了,练肿了,手上起了一颗颗血泡,血泡消下去后,又结起一层厚厚的老茧,强劲的弓,也不知道拉断了多少把。她一连练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领。她的箭射得又准又狠:要说准,天上高高飞行的雁群,她要射哪一只,就能弓响雁落;要说狠,箭头能从石头的另一边钻出来。

紧接着她又练习使用大刀的武艺,又是一连九九八十一天,练成了一手好刀法。村头有一棵两臂合抱粗的大树,她一刀砍去,就断成了两截。

一天晚上,花珊姑娘告别妈妈,要上山去斩除妖魔了。妈妈含着热泪,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说:“女儿啊,你去为民除害,妈不拦你,可是要千万当心啊!你除掉了妖魔,就赶快回家,以免妈妈挂念。”

花珊姑娘也含着热泪,说:“妈妈放心,我斩除了妖魔,马上就回来,永远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花珊姑娘在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门,背着弓箭、大刀,上山去了。

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星星,花珊姑娘紧握弓箭,搜索着慢慢向山上走去。突然她发现不远的山顶上,有两道灯笼般的绿光,由小到大,由远到近,渐渐向她靠来。两道绿光的后面,是一个庞然大物在慢慢移动。

花珊姑娘断定这就是妖魔,两道绿光是它的眼睛射出来的,于是搭上利箭,拉满弓弦,用尽力气,朝绿光“嗖--嗖”射去。两道绿光顿时不见。妖魔被射瞎了眼睛,痛得直翻滚。花珊姑娘敏捷地跳到妖魔身上,抡起大刀,朝妖魔的脖子使劲砍去,一刀,二刀,三刀,……一刀比一刀有劲,直砍得妖魔乱蹦乱跳。渐渐地,她觉得妖魔在向地下陷去。不一会儿,只听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高大的武夷山断裂为两半,中间出来一条很深很深的鸿沟,妖魔“轰”的一声,沉到鸿沟里去了。就在这一刹那间,花珊姑娘一个健步跃到了武夷山的东麓。这时,奔腾的东海之水涌进了鸿沟,形成了现在的台湾海峡。那断裂的武夷山西麓,就是现在的武夷山,那断裂的东麓,就是现在台湾的阿里山。

东西山麓的树木、鲜花、瀑布、山溪、良田又苏醒了,人民重新过上了安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波涛汹涌的东海水,却把花珊姑娘和妈妈隔开了。

妈妈爬上高大的武夷山顶,隔海眺望女儿。每天盼啊盼啊,盼望女儿早一天回到母亲的身边。她每天呼唤着女儿的名字。据说那呼啸的海涛,就是妈妈呼唤女儿的声音。

然而,一天天过去了,女儿还是没有回来。妈妈渐渐地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顶上。

女儿被隔到山的东麓,也时时想念着母亲。她站在阿里山顶上,望啊望啊,可是大海隔断了她的视线,望不到妈妈。于是,她变成了一棵红桧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不停地向上长着。至今,已经长到五十多米高了,成了很高很高的树木,现在还在不停地长着。因此,它被叫做阿里神木的思母树。据说,日月潭水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眼泪哩!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四

孙膑,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亦称《齐武子》。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不传,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是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相传他早年曾经与庞涓一道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阴谋派人把孙膑骗来。孙膑到了之后,庞涓越发害怕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更加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计陷害孙膑,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盖骨,并在额头刺字。孙膑也因此得名。庞涓的目的是想把孙膑埋没起来,让世上再没有同他竞争的对手。不久,有位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客礼相待。

孙膑的军事才能不久就被齐王发现了。当时,齐威王常常与王公贵族们用比赛驾驶马车赌输赢。田忌过去比赛,常因马的足力略差一点而告输。孙膑观察了这种比赛之后,发现马的足力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间相差也并不悬殊。有一次,孙膑对田忌说:“你可以下大赌注,我自有办法让您获胜。”田忌很佩服孙膑过人的才智,便按照孙膑的意见同齐威王与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

等到比赛开始之前,孙膑告诉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马同他们的上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马同他们的中等马比赛,最后用你的中等马同他们的下等马比赛。”三场赛毕,两胜一负,终于赢得齐王的千两黄金。田忌因此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在向孙膑讨教兵法中深感孙膑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当下拜他为将军。孙膑赛马的故事,从此成了军事谋略学最原始最生动的事例。

周显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兵8万,由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齐王想用孙膑为将,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齐王于公元前353年派田忌为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军车之中筹谋策划,率兵8万救赵。田忌想领兵直奔赵国,孙膑劝阻道:“凡是要解开纷乱的丝绳,一定要找出它的结头,不可用拳头乱砸;要解劝斗殴的,不可帮着去打;避实就虚,在形势上阻遏制止住敌方,自然就可以解围。现在魏国攻打赵国,它的轻兵锐卒必然都在前线,老弱残兵留守国内,您不如引兵围攻大梁,占据交通要道,攻打它防卫空虚之处,魏国一定放弃攻打赵国而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了赵国的围,又收到了攻击魏国弊弱的效果。”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的建议,将主力集结于预设阵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准备歼敌。大约在十一月间,庞涓回兵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败回大梁(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的成功经验从此被中国历代兵家所借鉴,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桂陵之战,魏军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损失。桂陵战后的十三年(前341年,齐威王十六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于是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魏国国君魏惠王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于是,他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骠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孙膑还具体提出了诱敌的方法:就是在与魏军接触后就假装败退,退却中第一天挖十万个炉灶,第二天减少到五万,第三天减少为三万个,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迅速减弱,而不顾一切地来追赶。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地说:“我原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就逃走过半了!”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今汉南范县西南),而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就命令削去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头木头上写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一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说:“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钻火照看,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已经智穷兵败。但他还不服气,在自刎之前慨叹:“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军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凯旋而归(参见马陵之战)。孙膑也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天下。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孙膑兵法》总体上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诸方面都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孙膑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这些都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孙膑无论是指导田忌赛马还是指挥桂陵和马陵之战,都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略上能正确地选择作战时间、空间,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用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示敌等谋略使敌产生错误判断而自动就范,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特别是其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为历代兵家所借鉴。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五

郑道昭出身荥阳世家。按北魏的门第制度,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李氏、赵郡王氏是山东汉世族中为首的五姓。因此,郑道昭也是个出身于名门望族,世代簪缨的人物。他生在中国南北分立和动乱的时代,长于大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时中原地区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主,各民族的文化发生了融合变化。仅就文字和书法艺术方面来讲,这时候的文字从篆隶字体转向楷书字体。北朝的楷书字体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在钟太傅完型的楷书字体上出现了繁体和简体,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偏傍揉杂的新字,形成了许多后世所称谓的“六朝别字”。在书法艺术上虽然保存和沿续了篆、隶的笔法,但在古茂朴质之中增添了粗犷、豪放的气息,发展了显明的出方入圆的笔法。这时期的南朝的文字和书法艺术,虽同样地是承袭汉魏两晋以来的传统,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在文字方面很少出现“别字”。书法方面宗法卫夫人(茂漪)和二王(羲之和献之)的体系,以流便婉丽为主。形成了北朝书法雄强,宜于碑志榜额;南朝隽逸,宜于书帖函读的迥然有别的两种风格。这是在时代共性中出现的地域差异,也是地域共性反映的自然规律。在我们探讨郑道昭书法艺术时,就可看出他的地域性是很明显的。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另外南方瘗鹤铭和此碑的风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书,刻于江苏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后来因为石崩碎裂,已无法再见全貌。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的"双阙承汉开,绝□虹萦□;涧□禽朝迷,窦狭鸟过亟",《登云峰山观海岛》的"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笔力劲健,较有气势。他的文章,两篇是章表,无甚特色,仅《天柱山铭》尚有文采。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六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从汉代到唐代的六百余年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书法家。在晋代,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留下了他们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作品。随后,宋、齐、粱、陈的书家,依然继续着他们的遗风。而此时的北部中国,却在一种宗教意识的推动下,独创了一种与文人书法相对的——即与玄妙的、简约的、清淡的、平和的书风相对的那种雄浑、博大、壮硕、朴拙的书风。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结束,隋朝的建立特别是唐朝的建立,使书法艺术南北相峙的风格,亦合流在一起。

公元620xx年,强大的唐王朝建立。随着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复兴,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果我们从书法史的角度瞻前顾后,那么,在汉魏,艺术风格过于质朴;在两晋,又太变幻莫测;宋人书法艺术风格又以老成为倾向:而元、明、清的书法,似乎每况愈下。只有唐代,才在书法中表现出那典雅、华贵、丰满和情韵的成熟的美。每当我们面对唐人书法作品时,不禁惊诧于唐人书法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唐代书法家因此和晋朝书法家一起,被后人称为“晋唐传统”。他们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在这个传统之中,褚遂良占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

中华历史五千年,民间流传有众多古代传奇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一

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其实是唐朝末年一个科场失意、弃儒取道的儒生。

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苟杳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吕洞宾见他度日困难,就和他结拜成兄弟,并请到自己家居住。他希望苟杳苦心读书。将来好有个出头之日。苟杳十分感激,牢记吕洞宾的话,整日刻苦读书。

有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他见苟杏一表人才,读书用功,就对吕洞宾讲他想把他的妹妹许给苟杳。吕洞宾怕误了苟杳的前程,就婉言推托了。但苟杳得知后却动了心,可因自己吃住都靠吕洞宾,而吕洞宾又推托了此事,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吕洞宾知道了苟杳的意思后,就对他说:“林家小姐才貌双全,早有所闻,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挡,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苟杳听后不觉一愣,但思前想后,还是咬着牙答应了。

婚喜之日,一切仪式都进行完了。掌灯时分,因有前诺,苟杳将新娘引进洞房后就躲开了,洞房里就剩下新娘一人。这时,吕洞宾走进洞房,也不说话只管坐到桌前灯下,埋头读书。开始新娘见新郎如此用功读书,好喜欢。可等到半夜还是如此,实在无奈,自己只好和衣而睡。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又是两夜,都是这样。林小姐暗自伤心落泪,不知新郎为何这样。

三夜过后,苟杳踏进了新房,他见娘子正泪满香腮,连忙上前赔礼。新娘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只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道:“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就用此法激励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接着就把这事对新娘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从此,苟杳刺股悬梁,奋发攻读。京城应试,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尔后,苟杳夫妇便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过了八九年,有一天吕洞宾家不慎失火,除人外,一切都化为灰烬。为生活所迫,吕洞宾只好沿路乞讨,来到苟杳府上请求帮助。苟杳听后便对吕洞宾说:“一切敬请放心,小弟自有妥善安排。”一晃过了十天,除了每日盛筵招待,苟杳根本不谈如何帮助吕洞宾之事。又过了一些日子还是如此。吕洞宾疑心苟杳不肯相帮。又过了几天,吕洞宾实在憋不住了,便提出要回家,可苟杳只是劝他再享几天清福。吕洞宾忿忿地说:有福你享好了。说完扬长而去。

身无分文的吕洞宾只好再沿路乞讨,返回家乡。在路上,遇有一人同情他的处境,给了他一些银子,才使他早日到家。可到了村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个邻居告诉他:你家已盖起了新房搬到村东去了。吕洞宾来到村东的新房里,见妻子正全身披孝,抚着一口棺材在嚎啕大哭。他大吃一惊,怔了半天,才轻轻叫了一声娘子。娘子扭身一看,惊恐万状,疑是鬼怪,经吕洞宾解释后才信。

吕洞宾问明妻子后,气得把棺材砸开了,只见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上面还放着一封信,取出一看,上面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看完,如梦初醒,深悔自己不识好人,错怪了苟杳,他苦笑了一声说道:“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狠啊!”

自此,狗咬(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在民间传开了。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二

这一天,正是阳春三月三,西湖边柳枝儿嫩绿嫩绿,桃花儿艳红,四处来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吕洞宾,也变成个白头发白胡须的老头儿,挑副担子,到西湖边来卖汤团凑热闹。

吕洞宾把担子歇在断桥旁边的一株大柳树底下。他看看镬里的汤团浮起来了,便拉开嗓门叫起来:

“吃汤团罗,吃汤团罗!大汤团一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听一吕洞宾的叫卖声都笑了。有的人说:

“老头儿呀,你喊错啦!快把大汤团和小汤团的价格换一换吧!”

吕洞宾听也不听,照样叫:

“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朝他的汤团担子围拢过来,你掏一个钱,我掏一个钱,都买他大汤团吃。一歇歇辰光,镬里的大汤团就捞光了。

这时,有个五十来岁的老人,怀里抱个小伢儿,也挤进堆里来。小伢儿看见别人吃汤团,就吵着也要吃。但是大汤团卖光了,那人只好摸出三个铜钿,向吕洞宾买只小汤团。吕洞宾接过钱,先舀了一碗滚水,再舀一只小汤团在碗里,端着碗蹲下身来,用嘴唇朝碗里吹口气,那小汤团就绕着碗沿,“咕碌碌”滚转起来了。

小伢儿高兴死啦,舀起汤团正想吃,那汤团就象活了似的,一下钻进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里去了。

小伢儿吃了汤团以后,三日三夜不吃东西。阿爸着急得要命,就抱他到断桥旁边大柳树下来寻那卖汤团的人。

吕洞宾风了哈哈一笑,就把小伢儿抱上断桥,猛不防抓住他的双脚倒拎起来,喝起:“出来!”那三天前吞进去的小汤团,竟原个儿从他小嘴巴里吐出来。小汤团落在断桥上,“咕碌碌”滚下西湖去了。

在断桥的下边,有一条白蛇在修炼。白蛇修炼了五百年,有了灵性,她常常伸出头来,望着人间,见西湖上风和日丽,游人很多;男也有,女也有,老也有,少也有,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有的看景致,有的荡湖船,有的植树,有的栽花,有的谈笑取乐,也有的忙着做营生…白蛇眼看这人间的繁华景象,心中十分羡慕。这天,她从湖底钻出水面,正巧那个小汤团从断桥滚下来,便接在嘴里,“咕嘟”吞进肚皮去了。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篇三

在福建武夷山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在台湾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关于它们,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东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台湾的阿里山紧紧连在一起的。那时山上山下,一年四季树木长青,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各种果子,果树下是一丛丛盛开的鲜花。山间,还有一条条瀑布和无数的小溪,山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里的人民过着安乐的幸福生活,到处响着笑语、歌声。

可是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妖魔,占据了整个大山。这个妖魔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上。只是听说它的身子趴在山顶上,头可以伸到东海里去喝水;它打一个喷嚏,周围很大的一片地方就要下一场大雨。

自从妖魔来到以后,山上的树木枯死了,鲜花凋谢了,山间的瀑布断水了,小溪干涸了,肥沃的土地干裂得张开了嘴巴。

这个妖魔脾气特别狂暴,它一发起脾气来,天上黑云翻滚,狂风怒号,飞沙走石,无数的房屋被砸坏,许多人和牲畜被砸死砸伤,连在东海上打鱼的渔船也有不少被打翻。

人们受尽了妖魔的祸害,实在恨透了它。山村里有几个勇敢的年轻人,自动拿起弓箭、大刀、长矛,上山去找妖魔报仇。可是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很多人拖儿带女,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乡,到别处逃生云了,整个山区显得十分荒凉。

在大山的西麓,有一间用青石砌成的小屋,里面住着母女二人。母亲叫花霞,是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女儿叫花珊,十九岁,是个美丽、聪明而又勇敢的姑娘。花珊姑娘看到人民被妖魔害得不能生活下去,心里像刀割一样的难过。因此,她下决心要除掉这个妖魔。

聪明的姑娘心里明白,要消灭这样的敌人,没有很高的武艺,单凭勇敢是不行的。于是,她开始苦练各种本领。

她先在村头的一块大岩石下练习射箭,每天迎着朝霞离开家门,顶着满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她练啊练啊,手臂练痛了,练肿了,手上起了一颗颗血泡,血泡消下去后,又结起一层厚厚的老茧,强劲的弓,也不知道拉断了多少把。她一连练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领。她的箭射得又准又狠:要说准,天上高高飞行的雁群,她要射哪一只,就能弓响雁落;要说狠,箭头能从石头的另一边钻出来。

紧接着她又练习使用大刀的武艺,又是一连九九八十一天,练成了一手好刀法。村头有一棵两臂合抱粗的大树,她一刀砍去,就断成了两截。

一天晚上,花珊姑娘告别妈妈,要上山去斩除妖魔了。妈妈含着热泪,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说:“女儿啊,你去为民除害,妈不拦你,可是要千万当心啊!你除掉了妖魔,就赶快回家,以免妈妈挂念。”

花珊姑娘也含着热泪,说:“妈妈放心,我斩除了妖魔,马上就回来,永远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花珊姑娘在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门,背着弓箭、大刀,上山去了。

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星星,花珊姑娘紧握弓箭,搜索着慢慢向山上走去。突然她发现不远的山顶上,有两道灯笼般的绿光,由小到大,由远到近,渐渐向她靠来。两道绿光的后面,是一个庞然大物在慢慢移动。

花珊姑娘断定这就是妖魔,两道绿光是它的眼睛射出来的,于是搭上利箭,拉满弓弦,用尽力气,朝绿光“嗖--嗖”射去。两道绿光顿时不见。妖魔被射瞎了眼睛,痛得直翻滚。花珊姑娘敏捷地跳到妖魔身上,抡起大刀,朝妖魔的脖子使劲砍去,一刀,二刀,三刀,……一刀比一刀有劲,直砍得妖魔乱蹦乱跳。渐渐地,她觉得妖魔在向地下陷去。不一会儿,只听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高大的武夷山断裂为两半,中间出来一条很深很深的鸿沟,妖魔“轰”的一声,沉到鸿沟里去了。就在这一刹那间,花珊姑娘一个健步跃到了武夷山的东麓。这时,奔腾的东海之水涌进了鸿沟,形成了现在的台湾海峡。那断裂的武夷山西麓,就是现在的武夷山,那断裂的东麓,就是现在台湾的阿里山。

东西山麓的树木、鲜花、瀑布、山溪、良田又苏醒了,人民重新过上了安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波涛汹涌的东海水,却把花珊姑娘和妈妈隔开了。

妈妈爬上高大的武夷山顶,隔海眺望女儿。每天盼啊盼啊,盼望女儿早一天回到母亲的身边。她每天呼唤着女儿的名字。据说那呼啸的海涛,就是妈妈呼唤女儿的声音。

然而,一天天过去了,女儿还是没有回来。妈妈渐渐地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顶上。

女儿被隔到山的东麓,也时时想念着母亲。她站在阿里山顶上,望啊望啊,可是大海隔断了她的视线,望不到妈妈。于是,她变成了一棵红桧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不停地向上长着。至今,已经长到五十多米高了,成了很高很高的树木,现在还在不停地长着。因此,它被叫做阿里神木的思母树。据说,日月潭水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眼泪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