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推荐人: 来源: 才华汇 阅读: 7.97K 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发挥想象、大胆表述及表现。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活动中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结果。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在分享活动中,我又充分给予幼儿尝试自己剥香蕉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问题中表示香蕉特征的语句,如: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教师在表述时语速要慢,咬字要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结合以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有意识地猜出老师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再从盒子里把香蕉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和鼓励,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又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我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一开始,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开始提问:“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这样一说,孩子们肯定会觉得很新奇,不管他们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经开始变了,很自然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你们看!香蕉开始变了,变变变——(教师轻轻地把香蕉往下弯),你们看它这样像什么?”孩子们结合以又经验发挥想象并大胆表达,也许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香蕉在这一环节当中有三种变化,教师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后(即香蕉竖起来时),教师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最后,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这样,孩子们就全都动起来了,他们自己想,自己做,还可以学别人说,学别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

结束部分

这一环节是一个分享过程。首先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这里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让幼儿观察、想象剥开的香蕉像什么?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废纸篓。活动结束。

此次活动内容体现了直接兴趣性,根基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活动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原理,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和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这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感情激发。

 说教法、学法

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活动体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学会质疑。然后通过自读、、范读、赛读、表演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由于大多数学生没去过北京,但对北京有一种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通过看升旗仪式、听歌曲等活动,点燃这种激情,逐层加深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 验。

说教程:

现在谈谈我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命得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我多想去看看》,他会很自然地就问:“我”写的是谁呀?多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呢?我紧抓这个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方 法的契机,让学生齐读课题后就问:“多想”什么意思?那你能有感情地再读读吗?为后面情感的激发打好伏笔。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也是文章的内容 所在。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仔细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行不行,好吗?学生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生现在的拼音掌握得可以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于是我首先采用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认为难读准的字或难读通的'句子标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再小组合作读,把你刚才还没读准的地方提出来向别人请教,或者你会读了就帮帮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指名读、范读,跟老师比读、小组赛读,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感情。

三、感悟交流,探究内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教师提 问:通过刚才朗读练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随机板书:北京城(遥远)、门、升旗仪式(壮观)。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 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

 四、创设情境,强化感受

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了共鸣,学生的思维冲破现有时空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教学中。理解“壮观”一词 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孩子们来说,此时,他们和山里的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 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带上记者证,进行现场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你觉得北京门广场升旗仪式怎样?你看了之后,心情怎样?你现在最想 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想对五星红旗说些什么?孩子们通过谈自己的感受,切身体会到山里孩子的心愿,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最后,利用听音乐《国旗,国旗多美丽》,当念到“敬礼、敬礼、敬礼”时,我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让我们也庄严地向国旗敬礼!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主义情感 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悟美,并指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现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由《春》这一课开始,为学习后面三篇关于自然的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课标与课文: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春》这一课就是要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进而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②过程和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情感,领悟作者细致的观察与准确描写的方法。

5.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设计:

新《课标》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这一思想,我设计了“回忆春天——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畅谈春天——歌咏四季”这五个教学思路。前三个环节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四个环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最后一个环节由春天引申向四季,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象,就会有无限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燕子回来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妙笔生花描绘了春天。如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师生齐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春的美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民篇《春》。(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说明】唤取学生对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理清思路——感受春天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几幅图画?

【设计说明】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检查生字词,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随着音乐,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设计说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即“盼春——绘春——颂春”。

(三)、研读赏析——品味春天

1.精段颂读:

朱自清先生将赞美、喜爱之情融于景物之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小草,花儿,柔风,细雨,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那么,这五幅春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文宜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以读导学,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寓教于读,寓学于读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

2.精心潜读:

同学们读的好源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美,你能找出他语言的精彩之处吗?(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提示〗语言赏析的切入点:①抓关键词

②抓主旨句

③抓修辞句

④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

方法:圈点勾画

【设计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配乐朗读: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一位“丹青”高手,他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他们以鲜明的感情色彩。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放音乐,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说明】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四)质疑反思

1.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2.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审美训练

1.拓展延伸——畅谈春天: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有人说“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还有人说“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就考察了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能力。同时,学生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且在展示作品过程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欢乐。

2.学以致用——歌咏四季: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设计说明】这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读写听说关键是要落在写上。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环节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六)结束语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五、板书设计

朱自清

宏观: 山 水 太阳

景:{

微观: 草 花 风 雨 人

情: 新 美 力

【设计说明】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便于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说课反思

1.这篇课文我没有设计检查生字词环节,因为如果象以往一样把它放在引入课文之后讲授新课之前,则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和老师的范读,生字词一关已能基本解决。

2.以往《春》的教学,注重逐段逐层的分析,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所以这次教学设计,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着重突出阅读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让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翱翔。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画感觉》,感觉是看不见的,却可以体验,不同的感觉可以用鲜艳或灰暗的色彩,轻盈或繁重的点,松弛或强劲的线,整齐或怪异的形来表达.在这里就《画感觉》一课分教学资源开发、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设计三大版块来进行说课,敬请指教。

第一版块:教学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

《画感觉》一课内容虽然笼统,但它并不孤立存在。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抓住了与同学切身感受联系的一条线:《画声音》、《画味觉、画嗅觉》、《画感觉》、《画触觉》、《画情绪》、《画性格》等,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循序。考虑到低年级同学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掌握,而是要求同学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色彩大胆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

二、同学和媒体分析

低年级同学具备了初步的色彩基础,感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也正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精彩有趣的课件有助于本课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认知领域:认识感官,了解感受能力。

2、操作领域:能用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自身的内心感觉。

3、情感领域:以明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发明,激发同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提高对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色彩、线条和形状来画感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范画等。

学具准备:颜料、毛笔、油画棒、牙刷等。

第二版块: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包括了自然、语文、音乐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一起欣赏,一起合作,一起游戏,建构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由静变化,新颖活泼。

2、激趣引新,千变万化。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二、说学法

1、充沛考虑同学的.兴趣,通过玩、唱、看、猜等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倡议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身的感受,相信自身“不但能画而且能画得精彩”。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快乐之旅

1、先和同学一起玩“画鼻子游戏”,(让同学真正开心起来)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有的同学能画得这么准确呢?你们能把开心画出来吗?说说看。(同学初步体验“感觉”一词)

2、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轻松开心的心情去散步好吗? 把口袋里装满你喜欢你色彩和线条,开始动身啦!(同学铺好纸张,备好毛笔,油画棒等)

3、我们穿过了公园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手势)来到了一片草地上,小脚丫走在小草上会有什么感觉呢?(同学会说痒痒的、刺刺的)突然打雷了,(声效)雨点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好冷),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把太阳公公请来吧,(师生齐喊)哇!太阳露出了笑脸,花儿也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作品在同学们的想象中新鲜出炉)

3、这次的快乐之旅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啊?(同学们会结合自身的作品畅谈自身对线条,色彩的不同感受,充沛展现了个性。快乐之旅开启了想象的门,同学的创作激情被唤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运用点、线、面和色彩与“感觉”做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4、揭示课题:感觉在我们心里,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却可以用不同的色彩、线条和形状把它画出来(板书:画感觉)

二、情趣示范、合作体验

1、旅游回来让我们放松一下,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师生合拍共唱),这首歌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神奇、美妙、欢快)你怎么来表示这些感觉呢?(让同学互相说说)

2、想知道老师怎么表示吗?请同学帮助吹几个泡泡吧!教师在这里设计悬念,同学会想老师画感觉怎么会吹泡泡呢?原来肥皂水 颜色吹出的泡泡黏在纸上能得到一种特别的效果,教师再利用油画棒结合点,线,面画出精彩的范作(投影出示)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同学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练习,教师提醒大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甚至是手。)

音乐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新课标的倡议理念,对于低年级同学有着示范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同学个性和发明精神的培养。这时同学的感觉由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三、多维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同学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身的画给好朋友或周围的同学看,自身说说较精彩的地方,再请看的同学谈谈对画的感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作者对自身的感觉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由色彩,点,线,形元素组成的画给观者的感觉,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褒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鼓舞和评价:“你的画别有特色”、“又进步啦”、“我看到你的画从心底里感到了甜丝丝”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同学变得更加自信!

总结拓展:感觉不但能画出来还能表示得很美、很有艺术感,瞧这些大师们的作品真够味。(图片欣赏)

感觉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你还能体验到别的感觉吗?感觉又是很奇特的,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场所给人不同的感觉,如一块冰冬天给人冷的感觉,而在夏天就给你凉爽的感觉,你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表达出自身真实的感受吗?

课外拓展让同学积极地去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体验为灵魂,让同学在各种游戏中探索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两次作业的设计和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

说课稿 篇5

首先,向各位老师致歉,我带来的课程是苏少版而非大家运用的人教版教材,由于我接到的通知比较晚而且手边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人教版教材,所以可能给有些老师带来了一些不便,还望理解原谅,我用的本册书也是苏少版去年才开始更换的新教材,所以有很多知识理念我也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获知。请各位老师朋友斧正!接下来我就我本课的设计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本课是苏少版美术八上第九课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也是基于八年级第一篇《中国山水画》后的知识延伸,为八年级风景主题的落幕篇,内容以古典到近代、现代风景画艺术发展为脉络、从古到今绘画风格进行概括,涉及的时间段长、画家多、风格多,知识点丰富而又庞杂。

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极力摆脱幼稚期向成人角色迈进的过程,错误的将主动进行课堂互动视为幼稚的表现。知识有一定丰富性但缺乏系统与辨析能力,内心浮躁但追求新意,在作品赏析前常常无从下手无话可说。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目标说明,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的深入分析画作,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程知识结构处理上,我重组后将本课划分为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对外国风景画发展及艺术特点做初步了解和认识,掌握基本赏析方法。第二课时认识印象派等流派的产生及风格变化,体会认识自然、表达情感、定义自然的发展演变历程,并能深入赏析作品。

由此我依纲设定了教学目标即:通过对外国风景画的欣赏、讨论、了解风景画基本知识,和基本赏析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述。感受外国风景画的艺术美,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学习一切优秀文化

为了达成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激趣导学,明确目标;设疑导思,探究悟理;实践巩固,展示评述;总结归纳拓展提升四个环节。

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我在第一环节中使用了情景法、质疑法将内容导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学习树立概念。

在第二环节中大量使用比较分析法、渗透指导法和引导探究法使学生从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库尔贝的《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莫奈的'林间小屋》等作品中了解外国风景画基本知识,及主题内容、艺术形式、价值意义等不同的赏析方法。其中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产生联想,体会古典与现代艺术特点,我在图片选择与应用上大量使用了PS技术,将图片制作成动态的GIF图像。希望促使学生能较快的建立与经典作品产生对话的欲望。

学生能才是真的能,为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以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带动学生深入思考,从画面有什么到是什么再到为什么,激发学生深入领悟外国风景画艺术美。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领悟、对比、讨论、实践等过程突破难点。

最后,对于板书的设计我本着概括性和指导性为原则,凸显边讲边写,如果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机会让学生板书展示自己,我尽量会给孩子提供平台,放弃由老师板书的秩序美,为展现学生的自信美而让步。

依据课标对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关于“关注文化与生活”的指导,因此我更希望在我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绘画特征,多角度分析作品,并逐步升华至包容学习一切优秀的文化中去。

说课稿 篇6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索碱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等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4节“常见的碱”,本节分为2个课时,我讲的是第1课时,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为:碱的共性研究。在本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会进行化学变化以及酸的性质,这为碱的性质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之后深入探究碱的其他性质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九(5)的学生基础较好,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引导可以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为本节课的教法学法提供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碱的分类,及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的共性。

(2)、技能领域: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情感领域: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碱(可溶性和难溶性)的共性。

5、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和探究式实验等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6、教学过程:

关于什么是碱在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中已经讲解,所以本节课没有重点强调。那么本节课是通过书写化学式的开篇,通过该过程一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书写化学式,二是让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判断物质溶解性,并让学生通过圈的方式找出碱,同时清楚碱可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然后让学生书写可溶性碱的电离方程式,从而说出碱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原因。为本节课研究碱的共性拉开序幕,说明碱的个性下节课学习。

整堂课我共设计了6个活动,前4个活动是可溶性碱的共性,后两个活动是难溶性碱的共性。活动的设计有的是学生实验(活动1、4和5),有的是回顾(活动2和3),有的是教师讲解和拓展(活动6和拓展),每个活动后都有悟得,这些悟得为学生的归纳总结提供了蓝本,也为学生铺设了清晰的`思路。

在活动4结束后,设计了一个观察、讨论和交流的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找出不同溶液的试剂瓶塞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其原因,另外也拓展到二氧化硅也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所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塞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胶塞或木塞。在这里,可能会有同学问道:“那么瓶塞不能用玻璃,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的试剂瓶怎么可以用玻璃呢?”教师一笔带过解释就可——普通玻璃含有Na2SiO3 、CaSiO3、少量SiO2成分,氢氧化钠能与玻璃表面的SiO2反应生成很少量的Na2SiO3 ,Na2SiO3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一种建筑粘胶,粘性很强,因此盛放氢氧化钠的玻璃瓶不能用玻璃塞,生成的少量Na2SiO3会把瓶子和盖子粘住打不开,应用橡胶塞.对于一般的实验,盛放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可以用玻璃的,因为反应的量很少.对于高精度的分析实验,是不能用玻璃瓶盛放,用聚乙烯瓶盛放.

活动3我设计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吸收的方程式书写,同时通过介绍让学生自己试着书写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用给学生一个思考:一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里面我是想强调与碱反应的严格意义上是酸性氧化物,什么是酸性氧化物,进而让学生厘清非金属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联系等。

对于活动5,我是在活动4的基础上去完成,充分利用了活动4中生成的难溶性碱。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讲解和实验操作等留给学生。

这堂课前我没有进行磨课,可能会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缺陷,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设计意图

各位老师好,我是12级学前8班的xx,今天我带来的说课内容是大班幼儿的一个以饮食与营养为主题的活动,题目叫《健康的吃》。先说说我的设计意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小孩子大多数都喜欢吃零食,特别是对色彩鲜艳的食品情有独钟。然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巧克力等非健康食品以及电视里的"垃圾食品"广告对孩子们的影响,不禁让人们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更添许多愁!而《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生命健康直接地就与吃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让孩子正确的选择食品,达到营养均衡,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我结合"色素""垃圾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设计了此次《健康的吃》活动。

二、活动目标

再说说我的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这三条目标是:

1.了解食物天然色素与人工色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认知)2. 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好看食品的形状及颜色进行构图。(技能)3. 对健康食品产生兴趣。(情感)活动的重点:唤起幼儿对健康食品的兴趣。

活动的难点:对色素的认识。色素是使有机体具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物质,如红花具有的红色素,紫花具有的紫色素等。某些色素在生理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如血液中的血色素能输送氧气,植物体中的绿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了解一些有关色素作用的相关知识2.物质准备:泡沫垫每人一块、电脑内存图片。(一组是诱人的奥尔良烤翅图片,一组是西瓜、西红柿、大蒜的图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圆盘、毛巾若干。彩色糖、烤面包、各种形状的饼干、小麻花、海苔、果酱、山查片、杨桃、圣女果、橘子等。

四、教法下面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谈话法②操作法③游戏法等几种方法相结合,动静相结合。

五、学法再来说学法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采用的学法主要有:①讨论评议法②操作法③感知体验法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四个环节,(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2)选择食品,表述想法(3)现场创作(4)展示作品

1、观看图片,激发兴趣,引出主题通过两组图片的展示,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询问幼儿喜欢吃图片上的哪些东西,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引出色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2、通过交流,让幼儿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并说出理由。

该环节为孩子们创造了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该环节中孩子们可以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并在交流中学习礼貌地倾听,为目标2 的达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孩子们的语言交流,教师还可以了解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掌握程度,对目标1的达成与否有着衡量的作用。

3、好吃的图画,用各种颜色的糖果制作图画我们吃的很多糖果等常会加入色素和香料,给人以一种美好的感受。而这些色素和香料实际上是不必要的,有的很可能会让人得病。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去感知色素,并试者去判断它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有利于难点的.突破。此外,该环节具有很好的操作趣味,孩子们对这种全新的创作一定会很感兴趣。食品的丰富多样,色彩的视觉效果以及形状的多样化,一定会为孩子们的创作带来不一样的效果。艺术源自生活,这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带给孩子非常生动、形象的审美体验,更好地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4、展示作品让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创作和与同伴一起欣赏作品的乐趣,以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

七、活动特色

这次活动的特色在于设计的问题几乎都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的答案,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讨论探索,满足了大班幼儿自主表现的欲望和需求。在每一个环节中努力做到点拨适宜,使幼儿专注倾听、积极参与、大胆讲述、热烈讨论。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